只要是自閉癥,就沒有干預不出來的!
自閉癥,無論是輕度還是中度,包括語言遲緩,沒有干預不出來的。重度自閉癥,需要的時間要長一些,僅此而已,沒有什么懸念。
在一百年前,如果說火箭能上天,會被譏笑為瘋子;
現在再說火箭上不了天,那就是一個傻子。
人的認知,就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從瘋子到傻子的過程。
自閉癥,從被命名的1940年代起,就被認為是“無藥可治”、“不死的癌癥”、“需要終生干預”。在今天,自閉癥能干預到出來嗎?這要看對自閉癥的認識和了解!
一、自閉癥是如何來的?
首先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是查不出病因的自閉癥,也稱經典自閉癥。凡是由可檢測出來的疾病引起的自閉癥都稱為非典型自閉癥:如腦癱、癲癇、雷特癥等。腦部的某些功能受限也有可能用儀器探測不出來,如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等,畢竟儀器沒有那么的精密。這些“非典型自閉癥”要干預出來,首先得消除病灶和起因,恢復腦部的正?;盍?。
嬰兒出生后,其初始狀態就是感覺不靈敏、運動不協調、肌肉無力。從最開始的幾無聽視覺,手腳活動范圍有限,到三翻、六坐、九爬、一歲走路、說話,這都是神經自然發育的結果。
為什么說是神經發育的結果,因為神經有三大作用:
大腦發育:大腦發育就是腦神經細胞發育的結果;但在實際中,一般都把大腦發育和軀干、四肢神經發育區分開來。大腦是否發育正常,部分可用儀器檢測,其它部位的神經是否發育正常,只能根據外在的行為表現推測出來。
傳遞信號:神經就像一根導線,其一是把身體各個部位的感覺信號傳給大腦,使人感知到外界的信息;其二是把大腦的指令傳遞給身體的各個器官,形成動作和反應。
增強肌肉力量:神經的發育使其周圍的肌肉更加有力,運動更加靈巧,這有點類似雨傘的骨架。
人的生長都是有差異的,有些快一些,有些就會滯后。如果神經這個導線不是那么的理想,不但傳遞的信號慢且還會伴隨著失真,就會導致感知系統和運動系統出現如下問題。
1.感知系統:
視覺:視而不見。沉迷于內心,目光低垂、不望人、不能完全感知外界發生了什么,眼睛攝取的信息量就比別人要少。聽覺:充耳不聞。對聲音的大小、聲音的頻率、聲音的特色、聲音的內容皆不敏感,耳朵能聽進去的實質性內容不多。一方面對聲音信息反應遲鈍,回應就不及時或不回應,這往往也被稱為“注意力不集中”;二是對以聲音表示的信息接受的少,就學不好講話,語言能力必然滯后。因為聽是說的必要條件、說是聽的模仿。
觸覺:皮膚等表面組織對外界不敏感,疼痛感不強、冷熱不知。一些孩子口腔感覺不靈敏,進食就會囫圇吞棗、二、三歲還會流口水。
味覺:味覺特殊,厭惡一些食物的味道,造成偏食、挑食。
嗅覺:嗅覺特殊,莫名其妙地喜好或厭惡某些氣味。
2.運動系統:
大運動:肌肉乏力,翻、滾、爬、走、跑、跳等動能發育出來都要晚一些,運動的協調、平衡能力要差一些,走路、跑步不那么穩當,有些孩子甚至到三、五歲還坐不穩、站不住。而在大運動基礎之上的一些技能就要受到影響,如跳繩、騎車、滑板、游泳、球類等就不容易學會,生活自理方面就會晚一些。
手部精細:抓、握、捏、搓等一些功能欠佳,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精細動作,拿、碼、擺放玩具就不自如,學不會用筷子,握不好筆、寫不好字,畫不了直線。
舌部精細:舌神經發育不及時,舌頭的運動就不到位、不靈活,音就發不出、發不準。
人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由于呼氣時舌頭的運動導致出氣道的改變而形成的。舌神經發育不好,舌頭的運動就不靈活,發音時就放不到相應的位置:一些音就發不全、有些音就發不清,就直接影響開口說話。
腸胃蠕動:腸胃神經發育不好,不敏感,腸胃的蠕動周期就會長一些,食物的消化就會慢一些,最后會導致消化不良和便秘。
大小便自理:控制大小便的神經發育不到位,器官周圍的肌肉動作遲鈍,大小便就不好控制。
以上十個問題,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因為它們就是發育中的一個過程。有些出現的早、顯現的少、過程短、消失的快,沒有產生什么影響,家長還沒注意到就過去了。如果這些問題經歷的時間過長,在孩子的行為能力上就會有所顯現。而其中的兩個問題對孩子影響最大:一是舌部精細、二是聽覺,它們會導致孩子自閉、語言遲緩。
1.舌部精細,決定著說話的時間起點。
人說話是舌頭運動的結果,放在不同的位置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再將這些聲音賦予不同的意義就形成了語言。如果單獨往外呼氣而舌頭不動,發出的就是單音;如果舌頭動作而不配合往外呼氣,就發不出音。把話說好需要舌頭的靈巧運動。
口腔就是本人拳頭般大小的容量,但人能模仿出來的發音有萬個以上,這就意味著,在那么狹小的空間里,舌頭要擺出萬個以上不同的造型,才能把那些音發出來,的確不易,所以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是從 “爸爸媽媽”開始說起,一是這幾個字最容易拼出來,二是這幾個音在語言的初始階段聽的最多。
舌頭上的神經是可見器官中最為精細的,它也是一點點地發育出來的。嬰兒過了半歲之后,方能發出“爸爸、媽媽”的音。隨著孩子的長大,音就能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發出來,就能拼出更多、更復雜的字和詞。正常的孩子到了三、五歲以后才能搞清什么平舌、翹舌,而一些發育晚的,則剛能把一些簡單的“g、k、z、s”等發清楚,那說話自然就會晚。因為太多的音發不出來,一些單字就難以連成句子,形不成有效的語言。
孩子的舌部精細不好,說話一定會晚,這個是一個自然過程,沒有辦法改變。好在無論是誰,它一定都能發育到位,異常的少見。因而舌部精細只是影響說話的起點時間,發育晚的開口就晚。雖然通過口腔輔助可以誘發出一些單音,但對那些多音節韻母如iong、iang、uan等卻無濟于事,最后還是要等這些音大體都能發出來了才能組成字詞。
有些孩子雖能將所有的音都發出來,但相當部分的音發不準,雖然能組成句子,但除了近親,其他人幾乎都聽不懂,這也是語言遲緩的一部分,它是可以矯正的,但問題的完全解決也有待于舌部神經的發育。
國內曾風靡了一陣子的學步車,說是能提早讓孩子走路,沒多久就銷聲匿跡了,為什么?沒有作用且還有副作用。孩子走路是腿神經為主的神經群發育到位的自然結果,它有它的客觀規律,再怎么鍛煉都無法改變,沒有一個早走的是訓練出來的。
一般來說,舌部精細的發育到位可能會晚上半年甚至二、三年,但都會自然發育正常。孩子能發出、發清所有的音是一種本能,只是時間早晚而已。而只有把所有的音發全了、發清楚了,孩子才能有真正有意義的語言。所以舌部精細決定著孩子說話的時間起點。如果舌部精細發育不到位,過早地干預也無濟于事。有些家長抱怨,都干預一、二年了,還是發不好音、講不出話,那確實沒辦法。孩子開口是一個靠天吃飯的事情,舌神經發育不到位,怎么教也沒什么效果,反而把家長的耐心磨沒了!
聽覺,不但決定語言的發展,還是社交的質量保障。
如果聽覺不敏感,其被動社交就不容易發起。所謂被動社交,就是別人發起的社交,也就是搭訕。當聽覺不敏感的時候,外界的聲響就不容易聽到,對別人的話語就不能及時回應,或回應不完全,這都稱為選擇性回應。所謂選擇性回應,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愛答不理。如果你對別人愛答不理,被動社交就不是每次都能發起,長此以往,慢慢就沒人搭理你了。
有些家長疑惑,說孩子挺有社交意愿的,能主動去找別的孩子玩,但就是不理別的孩子,問題就出在聽覺上。孩子只要有肢體語言,就一定會有強烈的社交意愿,這是主動社交。但若不理會別的孩子的搭話,則被動社交就不能發起,社交就呈現單向性。孩子不聽指令,有時候不理人,都是這個問題。
聽覺不敏感,還會引起學習障礙。孩子就不能按照教授者的意思去看、指、認、模仿、復讀,學習的效率就低。這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源頭,孩子不但學不好語言、其它的能力也難得提高。
聽覺不敏感,聽進去的有效話語就少,說出來的就不多。說話是聽的復制品,聽覺不好,語言發展就慢,仿說頻率低、組不好詞、拉不長句子,語言發展質量就差。
語言又是社交的主要形式。語言不好,對話和聊天就成問題,就會形成社交障礙。一次對話只能蹦出簡簡單單的幾個字,那社交很快就完結了,形成社交障礙。
舌部精細不好,說話的時間起點會晚;聽覺不敏感,攝入的語音信息量少,就制約語言發展的質量,造成語言遲緩。而一旦語言有問題,又可衍生出一大堆始料未及的問題:
1.沒有語言,認知范圍就窄狹。語言是什么?就是將大家熟悉的事物也就是認知扣上一個聲音的標簽。如喝水的那個容器,大家都把它叫做杯子。能把那個東東叫做杯子,說明你知道它的功能。如果你不能把一個事物用聲音表達出來,八成是因為不認識、不熟悉,那就是缺乏認知和常識。
2.沒有語言,記憶容量就小。一個事物,如果不能用語言把它抽象化,基本上就記不住。心理學家很疑惑,為什么孩子記不住二、三歲之前的事情?就是沒有語言!因為二、三歲之前沒學會系統的語言,孩子不能用語言把之前的事情用語言抽象化并描繪出來,就記不住。因為語言的缺憾,自閉的孩子大部分都記不了多少事,記憶的寬泛性不夠。
3.沒有語言,就沒法抽象思維。人的思維有兩種,一種是形象化的,如畫家和建筑家,用圖像去想象;一種是抽象化的,如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他們用抽象化的語言去思考:比如物體的形狀、運動的速度等等。我們常人所用的絕大部分是抽象思維,是以語言為工具的。比如:我想明天坐高鐵去上海,這就是抽象思維,如果沒有語言,這個問題想起來就難了。如果一個人缺乏抽象思維而更多地使用形象思維,大腦的運轉就會慢很多,反應就不靈敏,就不能前思后想,智商就高不了!
4.沒有語言,就學不到間接知識。人通過直接感覺:視覺、聽覺、觸角、嗅覺和味覺,可以得到直接的身體體驗。而唯有通過聲音的傳輸,才能學到間接的知識。在人的知識結構中,99%以上都來自間接知識。間接知識越多,人的知識就越豐富。而那些直接感受,幾乎在六歲以前都經歷了。所以沒有語言,人就缺乏認知和常識,懂不了多少事情。特別是六歲以后,語言的滯后帶來的缺憾就越來越大。而在孩子開口之前比如一、二歲,家長都不會感到與同齡孩子有多大的差異。
5.沒有語言,就學不會技能。技能是相對本能而言的,本能是天生的能力,比如翻、爬、坐、走、發音,到點就自然顯現出來了;而技能就是要通過反復學習而獲得的能力,比如說話,會叫媽媽一是要能把m和a組合在一起,二是要知道在眾多的女性中,誰是自己的媽媽,這就需要有人教。而語言是人生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現代人類幾乎所有的技能都是用語言記錄、描繪的,它也必須通過語言來教授,沒有相應的語言基礎,那就理解不了,學不會技能。比如孩子學騎車,不知道什么叫“蹬”、“用力”、“轉彎”、那怎么教也學不會。
6.沒有語言,就沒法社交。所謂社交,基本就是對話、聊天。出門問個路、買東西付個錢、上醫院看個病、結婚談個戀愛、工作的交接等等都至少需要小學以上的語言水平。沒有這個語言能力,別說自食其力,生活都難得自理,就需要有人終身陪伴。
7.沒有語言,就沒有規則感。所有的規則都是用語言來記載和描述的,都是用語言建立的。沒有語言,就無法理解規則、學會規則、遵守規則。孩子為什么不聽話、不守規則?用語言教授的規則聽不懂,語言能力不好也記不住。
8.沒有語言,就不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人的情緒80%以上是用語言宣泄的。沒有語言這個通道,就容易動怒,動用肢體語言。許多機構天天都在教家長如何去控制或舒緩孩子的情緒,其實把孩子的語言教到“一問一答”就基本解決了。在對話中你能了解孩子為什么不爽,那就能用語言去做“政治思想工作”了!
當一個孩子不能回應的時候,社交的一半就沒了;當一個孩子語言滯后以后,對話就不能持續,社交就不能維持,社交另一半的一大半又沒了。這就是自閉癥的第一個也是最典型、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社交障礙。
當一個孩子語言滯后以后,不但是間接認知,連直接認知都不容易掌握。而認知不寬泛,懂的常識不多,就必然造成興趣狹窄,這是自閉癥的第二個特征。
當一個孩子認知不寬泛、興趣狹窄時,玩的游戲就不多,就只能反反復復地玩那幾樣,走那幾條老路,也就會被大人認為刻板,這是自閉的第三個特征。
自閉癥是如何產生的?就是回應率不高加上語言遲緩引起的!其生理基礎就是神經發育遲緩造成的舌部精細沒發育到位以及聽覺不敏感。這兩個問題是主要矛盾,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就消除了自閉癥的生理基礎。那另外的八個問題是什么?那稱為自閉癥的平行或伴生問題,有自閉癥就有可能出現那八個問題,但他們是相互獨立、互不影響的,即自閉癥與這八個問題是同時產生的,他們互不為因果關系。這也就像家里停水了,不能做飯,肚子就餓,人不但乏力且心里煩。而與此同時,廁所沖不了會產生異味,衣服洗不了就沒有換的。沖不了廁所、洗不了衣服與在家填不飽肚子就是伴生問題,解決哪個問題都不影響另一個問題。而一旦來水了,系統問題解決了,所有問題就都自然解決了。
二、自閉癥要干預什么?
自閉癥的干預方法千千萬萬,干預的要點各不相同,但對比一下大、小齡自閉癥的異同,就秒懂自閉癥到底要干預什么了!
一般把六歲或再大一些的稱為大齡自閉癥。之所以定義為六歲,是因為有“二歲到六歲是黃金干預期”一說,雖然這種說法毫無理論依據,但以訛傳訛多年,不少人也就信以為真了。實際上只要方向正確、肯花功夫、多大的孩子都能干預出來,干預到正常。
沒有干預出來的大齡自閉癥,還是回應率和語言能力有所缺憾,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回應率不高、語言依然滯后的。
回應率低,遇到他人搭訕不回應或選擇性回應的;實際的語言年齡一般在三歲、五歲:能簡單地“一問一答”,“你”、“我”不易分清、時間概念尚未建立起來的。認知和心智也就停留在學齡前水平。
這些孩子一般都是在機構沒干預出來,有的上了特校、有些進了普校。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理解能力較差,即使混到初中畢業,語言能力也就停留在學齡前水平,相應地,文化水平和心智也提不起來。
二是回應不錯但語言認知落后的。
這些孩子一般是較輕的自閉癥,經過多年的干預后回應率基本達到八九不離十,遇到他人發起社交也就是搭訕能及時回應,社交能有效地發起的。但由于語言水平低、認知能力差,如果對話者不就著這些孩子,聊天也就在二、三個回合。
這些孩子一般都能在普?;斓匠踔挟厴I,能和同齡孩子進行一般性簡單的交往。由于語言能力與同齡孩子相差太遠,除了語文能有一些提高以外,數理知識幾乎都學不進去,文化和心智水平都不會超過十歲。
三是回應率不理想,社交不太通暢但語言特別是文字水平能跟得上同齡孩子的,這也就是常說的阿茲伯格。
這些孩子一般能讀完高中甚至完成大學學業,自食其力不是問題,主要問題就是與人打交道缺乏技巧,還尚存一些社交障礙,其原因還是注意力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無論大齡還是小齡,自閉癥的共性就是回應率低與語言滯后。大齡與小齡最大的區別就是:大齡孩子運動系統的問題幾乎都煙消云散,個別孩子可能會終身便秘;感覺系統除了聽覺不夠敏感以外,別的問題也都自然消失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到了五、六歲,孩子的神經都會自然發育到位,那么感覺和運動系統的問題就會消退到不影響人的生活的程度。
自閉癥干預為什么會走偏路,都去解決那些不需要、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去了。
感覺和運動系統的問題不是通過干預而加快發育生長了,而是自然發育到位了。神經發育滯后引起的那一大堆問題不用干預,到點就自然發育到位了,而實際上也干預不了。在嬰幼兒期拼命去訓練什么感統、運動、口肌、精細等等,實際上都是做了無用功!
為什么聽覺不敏感帶來的影響難以消除呢?
人和人之間聽覺本來就有差異,且人的耳朵具有一項特性,如果認為某種聲音無意義,用不了多久就把它當噪音屏蔽了。
由于從小就聽力不敏感,與人互動少,沒形成回應的習慣,加上認知薄弱、語言理解能力差,就會把不常聽到的人的聲音當成噪音屏蔽了,就會形成選擇性回應,注意力就無法集中到對話者的身上。這樣長期下來,語言的發展自然會滯后,且時間越長,差距越大。而聽覺的訓練需要用語言回應來解決,再多、再頻繁、再花哨的體育運動解決不了聽覺問題。聽覺和生理運動是兩個互不挨邊也就是獨立的問題,沒有一絲的因果關系。
那自閉癥到底要干預什么?就是回應率和語言能力。如果回應率達到八九不離十了,注意力能夠集中了,就不會有選擇性回應了;如果語言能力能夠與同齡孩子平齊了,相互間的對話聊天就能持續下去了,孩子就能正常了。
三、自閉癥正常的標準是什么?
什么是正常?業界通常的說法就是:丟在人堆里普通人看不出來差異。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標準,它是一個主觀標準,也就是一千個人眼里會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一個人正常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通俗一點叫聊天、正式一些叫對話,就是有與年齡相適應的聊天或對話水平:它包含了三項要素:
1.對他人發起社交的舉動有回應。也就是對他人的搭訕,八九不離十的回應。不回應他人,把別人晾在一邊,被動的社交就不能發起。久而久之,他人覺得無趣,就不愿意發起社交了,也就無法合群了。
2.有相應的語言理解能力。這需要與他人的知識面也就是認知相匹配,保證別人說的自己能懂。
3.有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自己有想法,能用正確的詞匯和語法連接表達出來,能讓聽的人懂,實現與他人的溝通。
能與他人聊天、對話,就有了相應的溝通和學習能力了,而情緒控制、行為規則在能溝通的基礎上就容易處理了。
自閉癥的核心問題就是社交障礙:回應率差、語言滯后。而語言滯后,會導致孩子的所有能力都滯后。沒有語言,那語言的八大功能就會有所欠缺,人的智商就差,就會被人認為是傻子!
是不是回應好了,語言達標了,孩子就正常了,也不一定。這兩項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它是孩子正常的基本要求。就像火箭一樣,備足了燃料才能上天。有了正常的回應和語言能力,通過適當的學習和調整,孩子就能提高文化和心智水平,就容易趨向正常了。消除了自閉癥的核心障礙,不是立馬就正常了,而是特別容易正常了。能夠相互溝通,什么問題都好解決。
四、自閉癥在理論上都可干預出來。
1.神經發育遲緩是一個暫時性、階段性的問題。神經發育遲緩帶來的感覺和運動系統方面的問題一般在三、五歲都能自動消失,也就是自閉的孩子在三、五歲的時候,無論是大腦智力、還是感覺和運動方面都會比正常孩子一、二歲的時候要強得多。那么從理論上來說,在孩子具備那些基礎條件之后,把他們從0歲教起,只要方法得當、抓緊時間,他們就一定能趕得上同齡孩子的。而即使趕到二十歲還差二、三年又何妨呢?成人之間文化和心智相差幾十年的比比皆是!
2.自閉癥與正常孩子的差異是量而不是質的問題。無論是小齡還是大齡自閉癥,多少都有些回應、有些長度不一的語言。與正常孩子相比,他們回應率要低一些而不是沒回應;他們的語言能力要差一些而不是沒語言。他們之間是量的差異而沒有本質的不同,這與成人不能唱出一首完整的歌曲是同樣的問題:功夫沒下足,沒學好!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是自閉癥,方向對了,時間用夠了,一定是可以干預出來的。之所以現在有高達95%以上的孩子不能正常,是方法的問題,而不是自閉癥本身有多大的難度。
火箭能上天,但用木柴、煤炭做燃料不行!
自閉癥要干預出來,一定要解決回應及語言問題!
當然,我們能解決回應率低和語言滯后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