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不用治!
發育遲緩引起自閉和語言遲緩。
什么是發育遲緩?就是人的本能到點沒有發育出來。它是相對于同齡組的平均值而言的,這就是發育遲緩的相對性。如三翻、六坐、九爬,如果沒按照這個規律走,那就是發育遲緩了。
發育遲緩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標準值是平均而來的,有發育超前的,就必然有發育遲緩的。但遲的太多了,問題就來了。
人的身高、體重、胖瘦、力量大小、運動的協調、聽覺、視覺都有差異,達不到平均值的都可以稱為發育遲緩,但只要對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就不會引起關注。
而為什么自閉和語言滯后的后果那么嚴重呢?一是遲緩的太多了,二是在遲緩的最初階段沒把不良影響消除掉!
語言的學習,幾乎從孩子降生后就開始了,前面所學的就是后面的基礎,是一個連貫的過程,要想一句話能有五、六個單詞,首先就得有四五個單詞,依次類推,就得從零把基礎打好。這就像孩子搭積木,下面的基礎不穩,上面的就壘不高。由于出生后就發育遲緩,回應和語言在嬰兒期也就是走路前就落后了,一步落后就會導致步步落后。
回應是語言的基礎,語言又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因為所有的能力都是在語言環境下習得的,沒有語言基礎就沒法理解,學不進。所以語言遲滯就必然導致所有能力的滯后,如果不及時矯正,其后的學習、生活、工作勢必都會受到影響。
發育遲緩也具有絕對性,雖然在嬰兒期發育晚了,但所有的本能卻都會在成長中發育出來。所以發育遲緩也就具有階段性,過了那一段就好了,都能滿足成人后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要求,要不然,人一生下來就廢了。
所有的發育遲緩都一樣,都沒法醫治,它就是一個人成長的特點和過程。關鍵問題是,當孩子發育遲緩以后,家長如何去彌補其所造成的不足以及所帶來的不良后果。
無論是自閉還是語言遲緩,都不用治。這個“治”是治療的治,不是說不用管。
治療與干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說非要把兩者連在一起,治療就是用醫療手段包括藥物或器械對人體進行干預,試圖修復器官、人體組織或改變人的生理結構。也就是通過生理的改變帶來行為的改變。
簡單地說,“治”是相對于“病”來說的,沒有“病”,就不需要“治”。自閉和語言遲緩是發育滯后引起的行為問題,就像好多孩子暫時不會跳繩一樣,單、雙腳不會起跳,怎么教會不了,本能缺失。
而單純的干預,指的是用言行的方式去改變人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話或做事的習慣,除了動作輔助以外,沒有身體的接觸。
孩子不會起跳,不會跳繩,等神經發育到位后抓緊練習就行了,而試圖通過治療或鍛煉來促進神經的生長幾無效果。人對自身的發育無法控制,要不然所有人的能力就一般齊了。類似于骨折,石膏固定靜養,時間到了,它就自然愈合了,敷藥、喝骨頭湯等純屬自我安慰。
發育遲緩是絕對的,但它也是有限度的,一般是半年、一年,遲三、五年的不多見。隨著生長發育,他們的絕對能力還是要強于小他們一定歲數的孩子的。正常孩子在腿不能走、手部精細極差的時候就開口了,而二、三歲自閉的孩子雖然跑步還不穩,手部動作也不如意,但他們的運動能力比那些剛剛一歲的還是要靈便很多的,他們的思維和反應能力還是要快一些。但為什么這些孩子依然還是說不好話、能力都要差一截呢?沒教好!
人的本能與技能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
所謂發育遲緩,就是人自身的本能發育遲緩,如翻、爬、坐、走、跳、發音等,這些都是本能,要發育到位才具備相應的能力。就像家長沒有誰指望自己的孩子三個月就能走路,五個月就能把音發全一樣。而技能就是在本能具備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和反復的練習才能掌握的能力。比如說話,要在音基本發全、發清楚的前提下才能組成詞句。舌頭里的神經發育晚了,許多音就發不出來、發不清,說話就必然遲滯,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語言遲緩的原因之一。要想孩子說好話,就得等舌頭里的神經發育到位了、音都能發全、發清楚了。大部分孩子在十到十二個月開始說話,是因為他們舌頭里的神經發育到位了。
語言是一項技能,要經過反復的學習和練習才能習得。孩子學母語與成人學外語一樣,都要在把音發好這個本能的基礎上進行。本能在滯后一段以后都能發育完善,但在發音的本能發育完善以后,家長和社會上又不知道如何去教孩子母語這個技能了。在語言教學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教學要求,教不好就沒什么效果,就會出現語言遲緩。許多孩子干預了若干年都說不出完整的句子,都不出主動語言就是因為教學方法上的謬誤。
孩子的運動能力無需訓練。
孩子無論是否自閉,時間到了神經就自然發育到位了,運動功能就都具備了。五、六歲還跑不穩、跳不起來的、手抓不住東西的少見。熬到此時此刻,一切運動的本能就都出來了。那為什么此時有些孩子還是學不會騎車、滑板呢?那是因為語言沒跟上。如果一個孩子不懂什么叫“蹬”、“用力”、“左轉”、“右轉”,“身體保持平衡”,那就學不會!
孩子的運動功能是無需去訓練的,運動的協調是本能,到了歲數就自然地發育出來了。而所有運動項目都叫技能,是需要反復學習和練習的,是需要用語言來教授的,它需要本能和語言的匹配。有些運動比較簡單,用視覺就可學會,比如跆拳道、搏擊等,多挨幾次打就記住了,但需要語言的就不容易。不理解語言的意思,怎么教也不懂!在學齡前不掌握這些運動項目有什么影響嗎?什么影響也沒有,只要不去當運動員,其實當運動員也不夠條件。神經發育遲緩的孩子,運動項目一定不靈巧,這是孩子本身的生理素質決定的,沒有辦法改變。如果練習的足夠多,當然會有很大的進步,但一定不會成為頂尖的運動員,身體的條件擺在那里,改變不了。
而對于自閉的孩子,無需急于去改變其運動功能,本能發育出來以后,再花一點時間就學會了,其實不學又如何?一生不會跳繩、不會滑板的人多了去了。重要的是提高語言能力。不會說話,不但運動項目不容易學會,其它的技能也學不好?,F代社會,一切技能都是奠基在語言基礎之上的。大齡自閉癥孩子,生理條件都具備了,運動功能也齊全了,但為什么還是能力欠缺呢,就是因為語言遲滯,沒辦法理解他人的話語,空憑一副好身板、力大無窮又如何?身體能做,但大腦不知道怎么做!自閉癥不能正常的,都是說不好話的。說不好話,詞不達意、不能交流,那就會影響人的一生。如果一項能力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說明還是沒掌握到位!國內外的一些名人,除了會說話那兒都不給力,雖然生活不能自理,但自食其力不是問題,圍著他們端屎倒尿的人多了去了!
那說不好話就不需治療嗎?什么治療都不需要,什么樣的治療都不管用,因為它本來就不是病,只是語言的本能基礎——發音遲了、聽覺不敏感!語言不好就需要語言來干預,也就是語言訓練!一個孩子說不好話與一個成年人唱不出一首完整的歌曲是同樣的問題,就是沒學好,時間沒用到!
所有技能項目必須要學才能會,不是自然發育出來的!
語言的本能基礎是什么?
一是舌頭。舌頭的精細運動才能組合出不同的發音,如果神經發育遲緩,舌頭特別是舌尖的運動就不靈活,不到位,到了一歲多音還是不能發全、發清楚。字是發音組合成的,音是語言的原材料,音發不好:發不全、發不清,當然就成不了詞,組不成句子。語言遲緩的,都與發音不全、發音不清脫不了干系,但一般來說,孩子在三歲最晚在五歲之前都能把絕大部分的音發全、發清楚,具備了語言學習的基礎條件。
舌頭神經發育不到位的主要表現有:流口水、挑食、咀嚼功能差。如果一個孩子吃雞能吐骨頭了、吃魚能把刺剝離了,舌頭上的神經就發育到位了。此時此刻,再不會說話就是教的問題了!為什么說外界對神經的發育無能為力,會吐骨頭、剝離魚刺都是舌頭本身的感覺到位了。那是自然生長的過程,不是棍棍棒棒的摩擦、什么口肌能改變的。
二是聽。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聽,發育遲緩的,聽覺的靈敏度會低一些,聽進去的聲音要比正常孩子少。這就好比同在一個教室上課,最后幾排的不是聽不清就是聽不全,那成績肯定要差一些,掌握的知識就少一些,語言也是如此。
聽覺不靈敏的都有哪些表現?選擇性回應,家人的指令經常性的不回應,陌生人的話語聽不進,不理人。
人的聽覺具有彈性的,他可以聽到而不理會。人可以屏蔽一些聲音,只對感興趣的事情產生反應,所以回應是可以訓練出來的,感興趣就會積極回應了!
自閉的孩子有他的特殊性,感知覺差一些,舌頭也不那么靈活,在差不多二歲甚至更晚一點,生理本能的發育才能超過正常孩子一歲的水平,此時才具備說話的本能。個別孩子可能還要困難一些,到四、五歲才具備條件。但當孩子的本能滿足說話的條件時,對他們的教育方法已經越過嬰兒期了,因為家長都是根據孩子的實際年齡去教授孩子的:語速快、句子長、重復少,也不知道教什么,那孩子肯定就學不好。孩子剛能說疊字也就是一個字,大人嘰嘰咕咕一大串,他們最多就能聽懂一個字,也弄不清一個整句子的含義,基本上就等于白教了。
所有的本能都是依著年齡發育出來的,但語言是一個技能,在本能上加了一道,它必須在舌頭運動靈活,大部分音能發清、發全的基礎上通過聽覺才能學會。語言是技能,是學出來的,不是天然地長出來的!
如果孩子在嬰兒期沒把語言學好,把基礎打牢,后面的語言學習就困難。而正因為家長都以為孩子有語言天賦,就把嬰兒期的這一塊給漏掉了,把基礎的語言教育忽視了,而嬰兒期的語言教育,是孩子基礎的基礎,這個基礎沒打好,后面的語言和語文都受影響,甚至根本就學不進。好多大齡的孩子,初中都畢業了,但連最基本的加法心算都不會,也就學齡前的水平,那九年都白讀了!
當孩子發育遲緩以后,本當在嬰兒期學會的語言沒有學會,而后面也沒有機會去填補,這樣就沒法夯實嬰兒期的基礎,后面的語言和認知就難了。
一個孩子在學齡前需要一萬多個小時才能把漢語學到簡單會話的水平,也就是掌握二千多個詞匯,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常識,一段話能有二、三十個字,把一個小情景中的時間、地點、人物、進展、結果、為什么等表述出來??傮w上,平均每天就學會一個新詞。在一歲以前呢?孩子花了二千多個小時,也就學會喊“爸爸媽媽”、說個疊字,掌握不到十個詞,平均二百個小時學不到一個字。一方面是它們的大腦容量小,另外這是語言學習的原始階段,除了學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琢磨學習語言的方法和習慣。如果習慣和方法沒有養成,后面的語言進展就緩慢,進而語文能力就上不去。
在嬰兒期,孩子要養成哪些習慣和學習方法呢?
1.要養成與人互動的習慣。
由于孩子的感覺不那么靈敏,加上父母中一定會有一個沉默寡言、不愛活動的,那對孩子的“挑逗”就不那么上心,與嬰兒的互動與正常孩子沒法比。孩子對人的聲音就沒那么敏感、不那么感興趣,與人互動的習慣沒有養成。目光低垂、不對視、不看人、不回應都源于此,這也是其后“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源。
2.要養成模仿的習慣。
語言就是模仿,會模仿才有語言。當家長千遍萬遍地讓孩子“媽媽爸爸”的時候,孩子試著把它發出來,從家長的眼神得到贊許、鼓勵和肯定,就學會了發音和說話。孩子通過多次的模仿和家長的回應就熟悉了學習的過程。如果家長教的少了,孩子就悟不出套路來,就不會模仿。不會模仿就學不會語言,仿說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過程,仿說就是回應。
3.要掌握學習母語的基本方法。母語的學習比外語要難的多,因為孩子聽不懂解釋,他只能一遍又一遍跟著模仿、一遍又一遍地看著家長的表情去猜,通過眼睛等感覺器官去尋找發音與實物的對應關系,他才能知道一個發音的意思,形成語意,在重復了成百上千遍以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邏輯思維,也就是猜和驗證,進而掌握學習語言的方法。
4.要掌握語句形成的基本規律。
語句的構成是“主+謂+賓”也就是“名詞+動詞+名詞”的基本結構。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從靜態到動態的過程,而語言的學習也就是從“人物稱呼”的名詞到動詞逐步又擴展到名詞的過程。正常的孩子在三歲之前就把這個順序當成習慣掌握了,后面就是添枝加葉了。如果這一段的基礎沒打好,后面的句子都拉不長!
在社會上,都是按孩子的實際年齡“分班學習”的,比如二歲半上幼兒園、七歲前上小學,但孩子間是存在語言和能力差異的。如果一個孩子在嬰兒期錯過了那四個要點,后面的語言就都不好學。一個孩子連“你”、“我”都分不清、時間概念也沒有,即使通過技巧性的幼小銜接混進了普校,那未來的九年還是混,語言的底子太單薄了。
嬰兒期的語言教育有些什么特點呢?
所謂嬰兒期是指出生到會走路的這一階段,嬰兒處于一個靜態的坐、臥到手部運動的過程。
1.聽覺、視覺都極不敏感。大多的家長其實都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時候開始有視覺和聽覺的;
2.腦力特別差,大概為成人的0.1,反應慢;
3.記憶容量小,最開始能記住的也就一個音素、一個字節,到二、三歲時才能有五、六個字節,也就能說出兩三個字。
由于這三個特點,嬰兒期的孩子教起來就特別的費勁。它需要:
1.慢:說的快了,孩子根本就捕捉不到聲音信號,因為聲音是漂浮的,瞬間即逝的;
2.短:只能記住一個字或疊字,多了記不??;
3.重復:一個字要教幾百遍,甚至上千遍。
4.經常性的復習:如果兩、三天之內不復習,前面所學的基本上就忘了,所以語言學習就必須貼近生活、邊學邊用,這是由聲音的特點決定的,聽著聽著就沒了。
5.最重要的,還得依著孩子的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關注,就沒有注意力。孩子并不喜歡學習,感興趣的就是玩和吃,只有把這兩者與語言學習結合起來,孩子才有學習的動機。孩子即使強迫性的安坐下來,心思也不在學習上,學習的效率極低。
6.教什么?很少有人去研究孩子的嬰兒期該教什么,結果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怎么教都不上去,教的都太高、大、尚,太脫離實際生活了!
為什么孩子不容易干預到正常?沒認識到嬰兒期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語言學習就是一個重復、重復、再重復的過程,枯燥乏味,沒有十足的耐心是教不好的。一個詞要反復上千遍是常事,如果生活中不能用,不能經常性的復習,教的再多也用不上、記不住,學習的效率就提不高。類似“你”、“我”這些帶有邏輯轉換的,聽和說最少得五千遍,孩子才能逐步掌握。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語言遲緩以后,不用去尋找什么治療的方法,一般到了二、三歲之后,幾乎所有的孩子就已經具備了學習語言的基本生理條件,就得想方設法去提高教學效率,怎么教?如何教?誰來教?
要使孩子正常,除了通過語言訓練來提高回應和語言能力以外,沒有別的方法,也無需任何別的方法!
缺什么,就得補什么!語言遲緩的就得通過語言的多聽多說去解決。發音的本能發育晚了,就得通過頻繁的互動、海量語言的灌輸,通過后天的增量來彌補。
無論孩子多大,只要是自閉或語言遲緩,都不能根據生理年齡去選擇普通教育,因為這些孩子的能力與實際年齡是不相符合的:教育方法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時間要求也更加緊迫。
對于孩子來說,干預就是教,因為他不會自學,沒有學習能力。且由于語言遲緩不是一年半載了,只有抓緊往前趕,孩子才能正常。
如果自閉癥不用治,也不能治,那如何解決社交障礙呢?
社交障礙是一種表象,它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把它分解開來,其實質就是兩點:一是對人不回應,有人靠近甚至打招呼都不搭理,這樣社交就無法有效地發起,不回應別人如何社交?二是語言滯后說不好話,與別人就不能形成連續的對話,社交就無法持續,只能簡單地回答“是、不是”、“要、不要”是無法維持對話的。社交不能有效地發起、無法有效地持續就是社交障礙。解決社交障礙就得消除產生社交障礙的原因,原因解決了,結果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而解決孩子的回應和語言問題就是解決社交障礙,就是消除自閉的最有效手段和措施,就是讓孩子正常的必要手段。孩子能正?;貞?、有對等的語言能力了,他們本來就是“人來瘋”、“自然熟”,只要有玩的愿望,而這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社交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孩子有了正常的回應和對等的語言,社交障礙自然就消除了。而社交是不用訓練的,有哪個成年人專門學過社交?日常語言的學習過程都是社交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的“一問一答”就是社交!當然那些單靠卡片純模仿的教學是不能學會社交的,連出主動語言都困難!
自閉和語言滯后不用治,也治不了,它是本能發育遲緩后導致語言等技能的落后,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本能具備的基礎上通過高頻的行為訓練來彌補他們先天的不足、填補技能的滯后。
自閉癥,不用治,它是發育遲緩帶來的不良后果,而發育不同步是人類生長的基本特點,也無法治。待到發育到位,抓緊彌補前期發育不足所帶來的缺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