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語言?
語言是動物用聲音表示的信息,一般指人類用聲音表示的信息。
語言就是用聲音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打上了一個標簽。一個特定的聲音就表示一種特定的事物或含義。比如“包子”,就是用面粉搟成皮包上餡蒸熟以后的食品,“想吃”就是把進食的欲望用聲音表達出來。當有人說出“包子”的時候,聽的人就知道,那是一種面粉裹著餡的熟食。當聽到“想吃”的時候,就知道這個人在表達“吃”的欲望。
語言是如何形成的?
語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為了交流的便利不斷創新而來的。人類的交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視覺可見或身體可及的地方用身體進行的,多數用的四肢或上肢,所以稱為肢體語言。如果沒有光線或相隔有距離,肢體語言就失效了。另外身體所表示的動作具有局限性,通常也就幾十種含義。另一種就是用聲音進行交流,它不太受空間的限制,只要聲音足夠大、聽得見,交流就暢通無阻。
人類可發出的聲音在幾萬種以上,表達的意思有幾十萬種之多,十分豐富。聲音語言不但含義豐富而且交流便利,它就成為人類交流的主要形式。
人類在發展中,是逐步、逐字逐句地用聲音作為物體的標識去代表一個又一個的信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套語言系統。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語言一直都在發展之中,特別是職業語言,越來越豐富。
人類生長在不同的地方,每一個群體就有各自的語言。世界上有6000多種不同的語言,就是在中國,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由于每一種語言中發音不同,而即使相同也表示的是不同的含義,所以語言也可看成一種聲音的暗號,只有事先知道標底才能理解別人說的是什么。人群之間的對話,實際上就是在對暗號。如果大腦里沒有預先存放的記憶,就不知道別人在講什么!
語言是智者創造出來的,不是隨隨便便幾個人湊在一起就有了語言,那是一項數百年或數千年以來形成的一個系統工程,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一個群體要是沒有語言,那就意味著落后,個人也一樣!
語言是如何講出來的?
人呼出的廢氣從肺部出來之后到喉嚨,喉嚨里有兩個簧片,這就是人的聲帶。廢氣帶動聲帶振動,就產生聲音。嬰兒從娘胎里一出來,一張嘴,“啊”的一聲就出來了。由于“啊”是從喉腔直接經過口腔從嘴巴里出來,中間沒有任何阻礙,它就成為元音,也就是最原始的聲音。當元音經過咽腔、牙齒、舌頭、嘴唇的調動分別從嘴巴或鼻子出來之后,由于出氣通道發生改變,就會加工出來不同的聲音。
人說話的原理與管樂差不多,一個管道,進氣的地方安有可振動的簧片,通過手指調節,使出氣的通道發生改變,就發出不同的聲音,形成不同的曲目。人類說話,主要是舌頭的運動改變著出氣通道,形成不同的聲音,而這些聲音在事先就賦予了獨特的含義,連串起來就成為了語言。
語言是如何習得的?
語言是一種習慣、是約定俗成的。無論哪種語言,都不是說話的的人獨自創造的,是事先就存在的,所以語言就都得學習,其要點就是聽和說。通過聽,逐漸模仿發出相同的聲音,再聯合其它感覺器官,確定這種聲音表達的意思;一遍又一遍的聽和說,把這種聲音記憶下來,儲存在大腦中。當聽到別人說話時,把接受到的與記憶里所存儲的相比較,比對成功之后就知道別人在說什么。在自己有了想法以后,把記憶里的語言信息甄選出來,通過發音器官表達出去。透過別人的反饋,逐步更正、調節,使得自己的理解和表達符合語言的規范,從而掌握一門語言。
語言的關鍵器官有哪些?
語言的關鍵器官有三個。
一是聲帶,也就是喉管里發音的簧片,如果聲帶失靈就發不出聲音,就可能是啞巴。聲帶決定音質:也就形成與別人不同的聲音,能夠被別人辨識出來。如果孩子能哭能喊,只要是能出聲,聲帶就沒有問題。
二是舌頭:人發出“啊”的元音后,經過咽腔、口腔、牙齒、嘴唇、舌頭的加工后形成各式各樣的發音,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舌頭的功勞。人類的口腔也就自己拳頭般大小,通過舌頭的運動,要在這么狹小的空間里擺出幾萬種造型,發出幾萬種聲音,對舌頭的要求是非常精細的。而舌頭是否能運動到位處決于舌頭內神經的發育。一般來說,舌頭內的神經在孩子二歲左右能發育完備,能把語音發清楚。如果發育遲緩,有些音就發不出來、發不清楚。但總體來說,五歲之前發育到位不是問題,個別孩子到十一、二歲個別音還發不好的也有。
三是耳朵:聲音是聽覺信號,是通過耳朵接收的。如果耳朵聽覺不靈,聽不到或聽不清,孩子就不能講話或講不好,因為聽進去的是模板,說出來的是復制品。聾子都是天然的啞巴,因為他聽不到聲音,就不知道模仿什么。
至于大腦:如果有病變,會導致天生的智力低下,那不但是對語言,對所有的能力都會有影響。大腦中哪些組織或區域是管語言的,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關于這一點,醫學上并沒有搞清楚,一切都是猜測,不能證實,也沒辦法證實。如果一個孩子不傻,則大腦對說話無影響。
聲音的大小是一出喉嚨就確定了,它由肺部呼出的氣量決定,與口腔肌肉也就是腮幫子沒關系。要想提高音量,挺直腰板、學會用腹部呼氣即可。
舌頭不靈敏,發音不清晰,是舌頭神經這個內部因素決定的,舌頭神經發育到位了,舌頭的感覺就靈敏了,發音就自然清晰了??磕Σ辽囝^來提高舌頭的感覺,它觸及不到舌頭神經,不但不能提高舌尖的靈敏度,還把人的味蕾感覺給摩麻木了,舌頭反而越來越不靈敏!
耳朵是說話的先導,語言遲緩的孩子幾乎聽覺都不敏感,這可以通過回應訓練來解決。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是,自閉及語言遲緩的原因未明,通過醫療手段或器械治療沒有任何效果。試圖通過打針、吃藥、按摩、磁療、口肌、感統等來消除自閉及語言遲緩的原因都是徒勞的。
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理解就是聽到一串語言信號之后能明白其含義。語言理解的過程是這樣的:耳朵接收到語言信號后,輸入大腦與事先儲存在記憶里的模板相比較,完全比對成功后就破譯出別人在講什么。如果大腦里沒有事先存儲這種聲音,不能嚴絲合縫,那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這樣就會進入第二步:猜,用相近的語句比對。如果大腦里的語言信息豐富,有時就能夠猜到八、九不離十。而對于幼童來說,由于存儲的語言十分有限,邏輯思維能力又不強,沒學過的、記不牢的語言就都沒法領會,不能理解,他們也不會變通!而要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唯一的途徑就得讓孩子多學、多記、多用,不能祈求孩子能理解沒學懂、記不住的語言。沒學的,記不住的就是不能理解!成人學習外語也如此。
語言表達能力。
自己有想法,能用別人聽得懂的、最合適的、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也就需要大腦存儲中有模板,有相同的內容。如果以前學習不夠、存儲不足,能表達出來的就不那么確切,就需要對方去猜。因為語言是一種通用的聲音信號,要讓別人能懂,就得用別人習慣的也就是規范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因為別人也是將你的聲音與大腦里存儲的相比較。如果你不能用大眾常用的通俗方式表達出來,別人就不能理解,就成了火星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方式也一樣——就是多學多用!
語言天賦。
女生從小就被認為有語言天賦,那是因為女人的聽覺比男人靈敏,在相同的語言環境里,女孩聽進去的聲音信息要多一些,接受的語言刺激多一些;由于聽進去以后還要回應,相對于男孩,女孩就是一個話癆。聽和說的多,練習的就多,鞏固的就牢,所以女生的語言能力普遍強于男生。女生語言能力強不是女生的大腦有語言天賦,而是有聽覺優勢。如果家里人沉默寡言、語言環境不佳,女孩一樣會說不好話!如果在聽覺上存在問題,語言一樣會滯后,一樣會自閉,只不過比例少一些而已。
嬰幼兒普遍被認為是語言學習的專家,那是因為他們成天無所事事,為了那點吃點和玩的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學習和練習語言的時間就長。按每天六小時計算,從1歲到7歲6年,一個孩子花在語言學習上的時間就高達一萬三千小時,達到的能力也就是學齡前的水平,掌握的詞匯不到2400,平均每天就學會一個多一點單詞。而一個成人要學會英語,僅需600小時,一個老外要把中文學到能說會道,2500小時足矣。在相同的學習環境里,一個60歲的老人達到同等的漢語能力水平,只需學齡前兒童十分之一的時間!所以孩子學習語言并沒有什么天賦,也沒有什么黃金期。所謂六歲之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期,那是因為六歲后該上學學語文了,而語文與語言相比,多了讀和寫。語言是聽和說,語文是聽、說、讀、寫,語言是語文的基礎,基礎沒打好,語文就學不好。而上了小學,就沒有人去教孩子語言了。
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時間和語言環境,什么歲數都能學好一門語言。而在學習上,成年人更具有智力優勢,只不過由于生活的壓力,沒有那么多的時間而已!
語言遲緩怎么辦?
語言遲緩就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比同齡的要差半年以上,家長能感到明顯的差異。
一般來說:
一歲的孩子能叫出長期陪伴自己近親的稱呼并對應上,就是叫“爸爸媽媽”而確實能知道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
二歲的孩子能說出包含兩個詞組成的短語,比如“不要”、“要吃”等等,能有主動語言了。
三歲的孩子能說出具有“主+謂+賓”結構的基本句子,比如“我要玩”、“媽媽抱我”等,能簡單的“一問一答”了,最主要的特征是能把“你”、“我”分開了。
四歲的孩子就是在“主+謂+賓”的基本句型之上能有“補、壯、定”語了,把事情描述的更清晰了。
五歲的孩子能講出復句或并列語句了。復句就是句子里面套句子,并列語句就是兩個以上相關的語句。
六歲的孩子能講出一個小情景故事了,能把人物、時間、地點、進程、結果都包含進去。
語言為什么遲緩?就是沒學好。
孩子是沒有主動學習要求的,沒學好實際上就是沒教好!
語言遲緩的特點就是孩子有語言能力,但沒達到公認的標準。從本質上講,就是能學會,但學的不夠,沒有達到同齡孩子的水準。這就像成年人唱歌一樣,每人都能唱、每支歌都只能唱一兩句,沒有一支能唱完整的。這與孩子語言遲緩是一個道理,本質上每人都有唱歌的能力,但都唱不好,為什么?沒學好!能不能學好,功夫下到了就好了,沒有什么特別的難度。要不然,他就一個字也講不出來。
如何解決孩子的語言遲緩問題?沒有別的路徑,就是多聽多說。語言是一項技能,所有的技能都是熟能生巧。當孩子語言遲緩以后,家長很著急也很賣力,嘴巴不停,但對孩子基本都是無效語言,與孩子現有的語言水平脫節了,孩子理解不了,等于沒說!早教、幼兒園也幾乎沒用,那種集體模式的普通教育對這些孩子不起作用。語言遲緩有著自己的特殊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上集體課、所謂社交融合教育都只能流于形式,孩子聽不進去,所起的作用甚微。普教老師并不明曉特殊孩子的特點,而大課都只能照顧大多數,把一個語言遲緩的孩子放到普教,改變不了語言遲緩的現狀!
任何一項能力的學習,大課不如小課、小課不如“一對一”。對于語言遲緩的孩子,落后已經不是一年半載了,要想趕在七歲前上學,所需的一萬多小時已經沒有了,何況他們學得慢一些。而只有特教,一個小時能頂上五、六個小時的“一對一”,才能彌補孩子語言學習的不足,才能快速提高孩子的語言水平,達到同齡孩子的水平。
由于自閉及語言遲緩,理論上講,花在語言訓練上的時間只有更多些才能趕上同齡孩子!
自閉或語言遲緩為什么不能正常?
其一是干預的方向錯了,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非語言訓練的項目上了:比如醫學治療、器械矯正、體育運動、音樂教學等等;其二是方法有問題,如集體課、一對多,因為這些孩子的特點,不能共享老師。其三是內容,該學些什么,幾乎都與孩子的實際能力相脫節。四是時間不足,如果每天個訓也就是“一對一”的時間不足二個小時,要趕上同齡孩子基本無望!
語言的作用。
1.社交:人際間的交流工具,沒有語言而僅靠肢體語言,就會有社交障礙,無法與人合作。工作及結婚生子都無法進行。
2.思維:語言是抽象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想象和邏輯思維都無法進行和呈現。
3.記憶:語言是記憶的放大器,沒有語言就記不住多少東西。一個事物不用熟悉的語言表示出來,幾乎記不住。
4.學習的工具:一個現代化社會,所有的技能都是用語言記載和傳授的。
5.獲得間接知識的渠道。只有語言,才能使人接受到間接的認知。
6.活動范圍受限:沒有語言能力,連遠門都出不了。
總體來講,如果一個人有語言缺憾,那么所有的能力都會不足,表現出來就是文化水平低、缺乏常識、心智不全,最終影響生存能力。不是生活不能自理,就是不能自食其力。
當代社會,人與人的差距,就是語言能力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