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到底錯過了什么?
人與人的差距在什么地方?能力!所有的差距都可歸結為能力,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緒,遵守規則的能力。而能力是如何組成的?認知+體能。認知就是知道怎么做,體能就是身體能做!
遠古的時候,科學不發達,人對自然及社會的認知遠沒有現代這么豐富和深入,在能力構成中體能所占的比例就大。身強力壯者不但生產能力強,戰斗的欲望也烈,因為用的都是冷兵器,大刀長矛,力大身長者占有絕對的優勢。所謂以強凌弱、占山為王的都是身強力壯的,土匪頭子都是身材魁梧的。
工業的產生、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得勞動越來越輕型化,桌面辦公越來越普及,體能在能力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了,幾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計了的地步。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身體好的能做,身體不那么強壯的也不是問題;二十多歲的能做,六、七十歲的也不弱。只要知道怎么做,體能都不是什么問題。好一點的也就動動嘴敲敲鍵盤、差一點也就跑跑腿端端盤子,能力的差距就變成了認知的差距。
認知是什么,認知就是生活常識,就是某些方面的專業知識。而認知的外在表現就是語言,有語言能力才能有認知的輸入,有語言才能表達認知。如果沒有語言,也幾乎就沒有什么認知;如果沒有某些方面的專業語言,就不可能有專業技能!
自閉癥到底是什么問題?為什么嚴重到生活不能自理?
以語言為代表的所有能力都滯后了,包括語言認知能力和身體的動能。在嬰幼兒期間,認知缺乏,既不知道怎么做,就是知道了也做不了,身體的運動不協調,與認知也不匹配??傮w上,既不知道如何說話,懂得的也不多,也不知道怎么做,生活的自理也要差一些。
為什么以語言為代表的所有能力都滯后?發育遲緩了一點,全身的神經發育遲緩、大腦發育遲緩、全身發育遲緩、口腔神經發育遲緩導致的,到該說話的時候說不了。而語言認知的落后,必然帶來所有能力的落后。語言是認知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認知,比能說出來的多不了多少。一個啞巴認知豐富,那都是學了手語之后,沒有語言系統,就沒有記憶。視覺認知所占的記憶空間太大了,一張圖片的要素太多,如果沒有什么規律,就記不住。所以靠視覺形成的認知都非常有限。一個人從什么時候開始有記憶,就是有了語言之后。語言遲緩的孩子,對童年的記憶要比正常孩子晚的多!
實際上,所有的發育遲緩都是階段性的問題,遲緩就是比預定的來的晚一些。比如三、四歲的孩子應該長到一米高,那發育遲緩的就九十公分,難道他五歲的時候還長不到一米嗎?當孩子到六、七歲以后,無論他是否都遵循了三翻、六坐、九爬、一歲走路,運動功能幾乎無差異。因為運動本來就是一種本能,早晚都能發育出來,不影響什么。
那為什么能力的差距那么大?身體上都能做了,但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做,認知上有差異。所以在運動功能都發育完善之后,能力的差異就體現在認知、在語言上。一個能說會道的遠強于能跑會跳的!
為什么運動功能在六、七歲以后就平齊了,而語言和認知的差距卻越拉越大?運動是天生的本能,發育到位就具備了;不管你是否曾經“三翻、六坐、九爬、十二走”,到了歲數就都悉數發育出來沒有差異了。而語言認知是一項復雜的技能,需要從最基礎的開始學習,逐步積累,它是一環扣一環的,一旦下面的基礎沒有打牢,上面的就學不進去。這就像建筑一樣,基礎不穩就高不了。
正常的孩子一歲的時候就開口“爸爸媽媽”、能走路了,難道自閉的孩子到二歲的時候還不如一歲的大腦、一歲的運動能力嗎?不是的!從生理和大腦的發育來說,雖然有快有慢,但天生的那些能力,其差距是越來越小的。一個自閉的孩子,與正常孩子在天生的智力方面沒有差距,差的是學進去多少。女孩的語言能力普遍強于男孩,是因為她們的聽覺敏感,聽進去的多,說出來的就不一樣。
自閉的問題,就是沒學進去!為什么沒學進去?感知覺不太敏感。而當感知覺趕上來以后,所學的內容又脫節了,致使基礎沒有打牢固,后面所學的都灌不進去!
青少年的教育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職業教育:大學、大專、中專、技校,學習謀生技能。
普通教育:九年或十二年的初小、初中、高中,學習普通的常識。
學前教育:幼兒園、早教,學習語言表達和基本的生活自理、簡單的生活規則。
幼兒園、早教都是從二歲開始,孩子的語言基本成型了,是一個拓寬和簡單的深化過程。
二歲之前呢?社會上不管,各家自掃門前雪。這一階段,叫嬰兒期教育。語言的學習就是從這一階段開始的,它是學前教育的基礎。如果這一段沒學好,幼兒園就跟不上,就是進了幼兒園,也就是混。雖然老師講的都簡單,但畢竟都是二歲以后的內容,語言遲緩的孩子還是理解不了、脫節了。如果孩子不那么好動,能維持著基本的紀律和規則,不影響活動的進行,老師也不是特別在意。一旦混到幼兒園畢業,問題才能顯現出來,上不了小學。就是上了小學,那也是接著混,混到初中畢業,才發現連簡單的加減乘除都不會。
嬰兒教育是兒童教育當中最難的,因為嬰兒的視、聽覺都不敏感、腦容量小、記憶力短,其學習能力特別弱,比家長想象的弱的多。
嬰兒教育是一個特殊教育,因為是家長在家里進行的,所以就被整個社會給忽視了,沒什么人去研究它,而自閉的孩子,缺乏的就是嬰兒期的教育。
1.聽覺、視覺都極不敏感。大多的家長其實都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時候開始有視覺和聽覺的;
2.腦力特別差,大概為成人的0.1,反應慢;
3.記憶容量小,最開始能記住的也就一個字節,到二歲時才能有五、六個字節,也就能說出兩三個字。
由于這三個特點,嬰兒期教起來就特別的費勁。
1.慢:說的快了,孩子根本就捕捉不到聲音信號,因為聲音是漂浮的,瞬間即逝的;
2.短:只能記住一個字或疊字,多了記不??;
3.重復:一個字要教幾千遍,甚至上萬遍。
孩子到一歲的時候,學習的時間累積有半年之多,但基本上也就能說十幾個字,名詞、疊詞偏多。所以嬰兒期學不了什么,主要是打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什么?不僅僅是那十幾個字,還有學習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模仿、猜、句子的結構。
1.模仿:通過一遍一遍的聽,模仿著發音,通過家長的反應,一點點的糾正,一點點向標準靠近!
2.猜:孩子小,沒有任何語言基礎,一個字、一句話是什么意思沒法去解釋,孩子就通過發音和實物的對應、家長的反應,猜出那些發音的意思。
3.句子的結構:也就是語法,詞和詞的連接方法。因為是從靜到動的過程中,先學的就是名詞,動能逐步增大后再加進動詞,無形之中就按照漢語語法的要求學會了主+謂+賓、動+賓、形容詞+名詞的基本結構。
既然嬰兒教育如此大難度、如此的重要,那家長是如何成為嬰兒教育專家的呢?被迫的,不自覺的!
孩子從出生到二歲,就是一個從靜到動、活動范圍從搖籃、床、房間、戶外逐步擴大的過程。在孩子躺著不動的時候,家長能講的就是自己的稱謂、孩子的名字、食物的名字,這些都是名稱,也是所有語句的基礎。因為語言描述的就是一個人或事物的狀態。孩子動不了,家長就只能說:“媽媽抱、爸爸抱”,“媽媽來了、爸爸來了”,或者“牛奶、雞蛋”等等。一旦孩子的上肢活動范圍擴大了,就會有一些手部的語言:“拿”、“給”等動詞。到孩子會走以后,除了孩子的名字以外,其它的名詞重復的就少了,動詞就多了起來。如“這邊來”、“別去”、“過來”;而走出家門以后,孩子的活動范圍更大了,大人和孩子的眼界就更寬了,語言也隨之更豐富了。所呈現的特點就是詞匯量成倍的增加,但重復的頻率卻急劇下降了。
當孩子突然站起來會走以后,就會給家長帶來一個措手不及的問題,孩子以前會說的現在卻不會了,倒退了,為什么?
當孩子不會走的時候,家長對孩子所說的動詞少、名詞偏多,一旦會走了,規范化的語言就偏多了,也就是命令語言增多了,動詞多了,動詞與名詞的比例就倒過來了,以前一天幾十遍“媽媽爸爸”的叫,現在也就三、五遍了,重復的概率低多了。其二是孩子會動了以后,如果孩子前面學的不穩固,后面復習的少了,就會產生倒退現象:后面的動詞沒學進,前面的名詞也忘了,有些孩子甚至“爸爸媽媽”也不叫了。到醫院一查,說是孩子的大腦退化了,沒救了。其實那是語言環境的變化,與大腦沒關系,只要是沒傷、沒病,大腦及天生的智力是不會衰退的。這樣的孩子比語音發不好的要好干預的多!成人的認知和語言不用,也會產生倒退現象,只不過沒有孩子那么嚴重和明顯而已。所有的技能都是幾個重復之后習得的,如果不在重復中加以鞏固,就都會產生退化現象。有些孩子雖然學了很多的詞匯,但由于實際中用不上,逐漸地都遺忘了。所以語言的學習要遵從孩子生活的脈絡,學的一定是要能用的,不能用的都幾乎白學!
由于嬰兒期的教育是被迫的、不自覺的,是隨著孩子的活動范圍而改變的,當孩子能走會跑以后,家長所教的詞匯就跟著飆升了,跟著孩子連走帶跑了,而自閉的孩子由于聽覺不敏感,該學的基礎詞匯都沒學會、學習的方法也沒形成套路,句子的基本結構也沒形成,家長和社會所教的與孩子的現實就脫節了,其后雖然多少都能學一點,但效率太低了。特別是帶點邏輯性的語言,孩子就不容易學會了。
家長教育孩子,采取的都是情景教育,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隨心所欲,她們并不知道孩子缺什么,需要補什么,她們本身并不想也不需要成為教育專家,但當孩子的發育遲滯了,問題就來了!
家長都希望孩子能生活自理、能自食其力,而孩子連嬰兒期的基礎都沒打好,基本的語言基礎都沒有,那能有什么生活自理能力呢?那學前教育、初等教育、職業教育怎么能完成呢?
所以對自閉及語言遲緩的干預,首要的是把嬰兒期的教育補上去,這是孩子語言能力的基礎,生活能力的基礎,沒有這些基礎,如果幼兒園和小學嚴格一點,孩子根本就混不進去,其實通過所謂的影子老師混進去也沒用,融合教育并不能融合!嬰兒期的基礎不過關,去學校上課與聽天書沒什么兩樣,融合教育救不了語言有缺憾的孩子!
為什么正常的孩子連簡單的5%都到不了,社會上都在按家長的心愿在教學前、初等教育的東東。沒有嬰兒期的基礎,所有高端的都是空中樓閣,怎么教也教不上去。為什么連簡單的生活自理都實現不了,生活化的語言掌握太少了,那相應的能力就差遠了,一般的也就超不過二、三歲的能力水平,一句話也就兩三個詞匯,且有時連自己在說什么都不知道。
孩子為什么會自閉或語言遲緩,一方面是感知覺的問題沒解決,教和學都困難,這是特教的方法問題,怎么教?興趣是感覺的放大器,要依著孩子的興趣去教學,要依著嬰兒期的特點去教學!
另一方面,教什么?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一樣,要分門別類,制定個性化的方案。比如,孩子的語言或社交有八個階段,那就按照教學的“八字訣”,幫助孩子從現有能力階段開始一步步爬樓梯,直到孩子能達到同齡孩子的社交和語言要求。同時,還要按照孩子的現有能力組織詞匯、按照漢語語法的要求拉長句子。
當孩子的感知覺問題,也就是回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當孩子的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沿著八個階段往上走的時候,孩子的摘帽和正常都是指日可期的,也就是一個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