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光明照亮星星的天空!
----寫在4月2號世界自閉癥日
每年的4月2日是“自閉癥”日,以引起全社會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
從1942年“發現”自閉癥至今,正好有八十年的歷史。在這八十年間,全世界估計有超過五千萬人“患有”自閉癥,康復到正常的100多萬人,比例不足5%。兒童患有自閉癥的比例從當初的幾萬分之一,已經飆升到當今的3%,一大批家庭毫無征兆地陷入了黑暗的煎熬之中。
自閉癥是當今社會少年兒童最大的殘疾,也是最有搶救價值的殘疾。一旦“患有”自閉癥,不但毀了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家庭的幸福也隨之賦予東流。
簡單地說,自閉癥的表象就是語言滯后、智力低下、各種能力都不足,以至成人后生活需人陪伴,談不上什么自食其力。而其它的生理殘疾,孩子的“智力”是健全的。
與其它的“疾患”不同,自閉癥是天生的、遺傳的。它與“人的壽命延長”、“身材變高”一樣,都是社會、科技、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越是科技發達的地區、越是經濟雄厚的地區、越是富裕家庭,其“患病”的比例就越大,它不可預防!
社會上普遍把自閉當成一種疾病去研究,所以找不到“醫治”的良方。找不到病根,“醫療”就無從談起,為了那不足5%的康復率,許多家庭不是在康復、就是在康復的路上,最后幾乎都是散盡錢財、心灰意冷!
自閉癥也是最有搶救價值的。自閉癥的智商不足,雖然與智力障礙表象一樣,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由大腦發育欠缺引起的智力障礙是大腦裝不下什么,而自閉是大腦灌不進去什么,所以他們的大腦里就都沒什么,表現出來就是語言、認知不足,能力落后,輸出來的都沒什么!
如果我們能想方設法把認知、知識、語言灌進孩子的大腦會如何?他們也能摘帽、也能正常,放在人群中也看不出來異常,其實就是怎么教?教什么的問題。這就是干預的方向、康復的希望。
經過多年的探索,武漢星晴在這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雖然成立才三年,又遇到了疫情,但摘帽的孩子已經有十幾位,還有七、八位是可以預見的,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是能夠融入到社會的。
自閉癥的主要問題就是回應和語言。別人搭訕不回應、自己有話說不出,這也就是社交障礙。正常的社交就是能與人聊天,知識面越寬、語言越豐富,持續的交流就會越長。
什么是聊天,就是“接話插話”,別人說話能接著說,自己有什么想法能插進去。比如有個孩子的媽媽問:那條魚是死的還是活的?死的??!為什么?都煮熟了還不死!另一個奶奶跟別人說,我這孫子有自閉癥,孩子聽到以后不高興,你才有自閉癥呢!毫無疑問,這兩個孩子是摘帽了,因為他們能聽到、聽懂別人的話語了,有正常的邏輯思維和情緒了,再加把勁,也就會正常了。
自閉的孩子與正常的孩子差在哪呢?一般可分為以下八個臺階,當我們的干預沿著這個里程碑往上走的時候,孩子就會逐步摘帽、趨向正常。這八個臺階,也就是自閉和語言遲緩康復的八個階段:
1.發音:語音大概能發全了;
2.仿說吐字:開啟學習能力了;
3.主動語言:開啟語言社交了;
4.主動仿說:開啟自學能力了;
5.一問一答:開啟語言理解能力了;
6.主動提問:開啟主動學習模式了;
7.領悟對話:回應和理解力趨正常了;
8.接話插話:社交趨向正常了。
第一步 “發音”,把語音發全、發清晰屬于先天性能力,它是一種“本能”,有待孩子自身發育。通過“口肌”或機械的方法雖然能幫助孩子提前把一些單音節發出來,但韻母的那些多音節如“ang”、“ian”、“ong”卻無能為力。
人的發音是一種大腦指揮下的“意念”,無需你去告訴他把什么發音器官放在什么位置,聽多了自然就會了,否則盲人就會成為啞巴。而一旦習慣了“口肌”下的機械發音,待發音本能具備以后,孩子的語言就連貫不起來了,說出的話就是機器音。
第二步,從“仿說吐字”開始,都屬于“技能”。技能就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技巧,要在重復中加以鞏固的能力,是可以在訓練中提高的。
一般來說,每個階段需要100小時左右不等,要看孩子具體情況:癥狀輕的、年齡大的、腦活力強的會快些。但如果年齡太大或以前訓練歪了,矯正舊的習慣就要耗費時間。
如果孩子有仿說了,說明孩子是有學習能力的,那為什么達不到正常水平呢?花在語言上的時間太少了、效率太低了,沒按照語言和能力發展的規律去干預,掌握的詞匯及認知太有限了!
第三步“主動語言”,就是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能主動開口說話了,孩子開始有實質性的語言社交能力了,這也是語言功能的現實意義。
無論學什么語言,有一百左右的詞匯就會出主動語言,這是規律,因為他可以用簡單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需求了,這比用肢體語言要經濟、方便、快捷的多。但為什么有些孩子學了一大堆卻沒有主動語言呢?訓練方法歪了。當用海量的強化物去訓練孩子說話的時候,一方面孩子習慣了簡單的模仿,更主要的是,孩子仿說的目的就是強化物,而一旦沒有強化物做誘餌,他就沒有說話的動機了。
第四步“主動仿說”,就是在沒有誘惑或強迫的情況下能仿說了,孩子就開啟了主動學習能力,其摘帽就沒有懸念了:孩子能主動回應了,能自主學習了,這是正常嬰幼兒都具備的能力。其實鸚鵡學舌就是主動仿說,只不過老師沒讓孩子跨過語言理解這一關,正常孩子也鸚鵡學舌,時間短一些而已。到了這一步,原則上來講,孩子的回應就趨向正常了,摘帽就是時間問題。
第五步“一問一答”,認知寬泛了,理解能力增強了,簡單的問題能夠回答了,這就開啟了語言的雙向交流功能。到了這一步,孩子的學習就不怎么費勁了。
第六步“主動提問”,能用語言來表示自己的關切了,有求知欲了,學習從被動轉向主動了。
第七步“領悟對話”,能在不經意間聽到別人在說什么,回應和語言理解能力開始接近正常了。
第八步“接話插話”,能與別人聊天了,與外界能融合了。
經過這八個階段以后,孩子就有正常的社交功能了,以后所要做的就是:
惡補文化知識,把文化水平與同齡孩子平齊。
經歷社會磨礪,多接觸人,多經歷事,積累經驗,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智水平,使之對外界的應對能恰當自如。
至于情緒問題和沒有規則感都是自閉和語言滯后的副產品:沒有語言就少了情緒宣泄的主渠道,用身體動作發泄是必然的。所有的規則都是用語言表述的,沒有語言能力就理解不了,就記不住,不守規則是必然的!
有了語言能力,有了生活的認知,當生理的運動功能發育完善以后,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自然地具備了。
引起社會的關注,遠不如解決問題。星晴成長的這幾年,也正是這樣去做的:讓自閉和語言遲緩不再成為困惑家長和社會的問題。
星晴很幸運,在業務開展的半年里,就有孩子奇跡般的康復了。為了提振家長的信心,解惑家長的疑問,展示星晴在自閉癥干預、語言康復中的先進理念和扎實的技術能力,星晴有幸成為我國第一家施行“免費試課一周”的機構,家長可以根據這一周十幾個小時的干預效果決定是否繳費延續。從2022年4月2號開始,星晴又將在全國率先開展“按效果收費”,即根據孩子達到每個階段的效果包干費用,讓家長在有限的花費下,解決孩子的自閉或語言遲滯問題。
康復一個孩子,就是挽救一個家庭。愿在我們的努力下,能有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脫離苦海,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關注不如行動,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行動。
康復自閉癥,提升語言能力,武漢星晴在行動,讓光明照亮星星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