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社交還是先語言
在咨詢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們有沒有小組課?” “你們有沒有集體課?”可以理解,家長都急于解決孩子的社交障礙。
先有社交還是先有語言?這個問題很簡單,但也特別關鍵,一旦把順序顛倒了,干預的效果就差遠了。為什么95%的孩子都干預不出來,秩序反了!這不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這是一個特別容易能說清楚的問題??上?,絕大部分機構和家長都沒做對,把孩子耽誤了!
什么叫社交?社交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說的專業一些就叫信息交換,在交往中既接受對方的信息又向對方輸出信息,使得交往的雙方都明了對方言行中蘊含的意思。如果有一方不理解對方的言行,社交就會出現障礙,就不得不中斷。
為什么說是“言行”?因為社交有兩種方式,一是形體動作,二是語言,文字交流是語言的書面表達,它是語言的延伸,要是不會說話,那書寫也不能成章。
形體動作能表示的意義非常有限,如果不經過特殊訓練,能表達的也就十幾種,且必須在視線的范圍內進行。而語言能表達幾十萬種含義,且不受視線的限制。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社交,基本就是指語言社交:你一句我一句,來來回回。說白一點,社交就是對話,社交就是不同形式的聊天。比如吵架,就是情緒激烈一點的聊天;而談事情,就是嚴肅一些的聊天!
人為什么要社交,因為人是群居動物,如果大家都獨立生存,用不了百年,這個物種就滅了。所以人必須合作,而合作就得溝通,使得合作的雙方都明白對方的意圖,這樣就得用到語言。所以,語言是社交的工具,社交是學習語言的目的。語言在先,社交在后。
語言是怎么來的?祖傳的、約定俗成的!當一個孩子來到人世間,他就要與父母合作、與周圍的人合作,才能使得自己能夠更好地生存并把自己的基因傳承下去,這就是生活:“生”和“活”。他就得用那一套固定的語言體系,按套路說話,這樣才能與人交往。要不然嘰里咕嚕一堆,別人根本就聽不懂,也就是“火星語”,別人沒辦法與他溝通。所以在與別人“聊天”之前,就得會那一套語言,就得事先學習,熟知什么樣的發音代表什么意思,這樣才能有共同語言。如果沒有共同語言,與別人就沒有辦法“聊天”,這就是社交障礙。派一個人去國外辦事,這個人就必須懂外語,否則事情不但辦不利索,連回來的路都不一定認識!所以,社交之前必須學會“共同語言”,語言是社交的前置條件。
自閉的孩子為什么有社交障礙?不合群、不與別的孩子玩,這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其一,不怎么回應,為什么?感知力不行,對聲光的變化不敏感,也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別人靠近了感覺不到,甚至打招呼也不理,那對話就不能發起。不理別人會讓人感到無趣,別人沒有責任非要與他說話、非要與他玩。其二,沒有語言能力,一句話說不了三個字,一次對話持續不了一、二個回合,如果不是家長、老師耐著性子,遷就著,誰與他聊天?所以自閉孩子的社交不但因為沒有語言不能持續,還會因為感知力差而不能發起,在發起和持續兩個環節都存在障礙。其實,語言的缺憾也是由于感知力不足造成的。聽的語音少了,就學不會說話,語言必然滯后。而把這樣一群既缺乏感知力、又沒有語言能力的孩子放在一起怎么能學會說話呢?怎么能學會社交呢?有一些家長抱怨,合租在一起的自閉孩子,一、二年都不說一句話,這并不奇怪!
孩子的語言到底是怎么學來的?
首先是從陪伴他們的近親學的,其次是幼兒園的老師教的,再者是從傳媒中來的,最后才是孩子間相互傳播的。自古至今,孩子之間通過玩來增加知識都不是主渠道,它更多的是提供一個復習和消遣的場所而已。為什么要送孩子去幼兒園而不在外面瘋玩?為什么要上學?要學好語言,就得有人教!為什么家長都要把孩子送到高檔幼兒園,不但是學習方法不一樣,老師的密度也要大得多。別說一人教十個孩子,就是一個老師對倆都比“一對一”差遠了。
孩子能在社交中提升語言嗎?當然也可以,前提是社交的對象語言能力比自己強。但這種社交都難以維持,水平高的一方會覺到難受、不適應、費勁!如果社交的對象與自己能力差不多,都說不好話,學來學去還是說不好話!
社交的雙方并不是為了語言而社交的,如果是為了語言,那就叫學習。要學習,當然就得找個水平高的,都是一、二歲的語言年齡,誰向誰學?且金口難開。就那么點詞匯量,學什么?
在現實生活中,與人聊天看的不是對方長什么樣,關鍵是能否聊的來,是否能滿足其訴求。顧客因產品質量投訴于客服,相互之間根本就不會謀面:是男是女無所謂,是老是少也不在乎,只要相互說話能懂,能解決問題,這個對話就會持續,這就是社交!可能對方就是一個機器人!
一個孩子因迷路電話求助,如果能有“一問一答”的能力,能告知對方自己周圍有什么,問題就能解決。解決問題的對話過程就是社交,這無需培訓,但孩子得用語言告知所問的一切,就得有相應的認知基礎!這些認知和語言從哪兒來?學來的。如果孩子僅靠社交就能長大成人、自食其力,所有的學校就可以關門了。
與成年人相比,孩子的社交意愿要強烈的多,他們大多都是自來熟或人來瘋,不像大人有那么多的顧慮:想問個路怕人拒絕了、想搭個訕交個朋友又扭扭咧咧。而實際上,社交遠比我們想象的容易,只要有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有共同的語言,社交就能進行而不需要培訓?;疖嚴锬切┝牡脽峄鸪斓?,誰認識誰?只不過是雙方都太無聊了需要找人打發時間而已。而把兩個沒有共同語言的人強行扭在一起,又怎么能夠聊得起來呢?無語言就無社交,語言是社交的必要條件!
一旦孩子的感知力正常了,語言發展到位了,合群和在一起游戲就是自然的,社交就無障礙了。
所以,要讓孩子正常社交,就得先提升語言能力。一旦有了共同語言,有了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想玩、分享食物和玩具,社交就會自然啟動和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