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無需培訓
一、社交是什么?
社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是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不交流或交流頻率過低,就會認為是社交障礙。
社交有兩種形式:肢體互動和語言溝通。
肢體互動:通過形體動作或身體的觸碰表達自己的需求及回應。
語言溝通:通過語言進行信息交換,聊天、溝通、協商、吵架以及書信往來等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或予以回應都是語言溝通,也可稱為語言社交。
不管是哪種方式,社交都是回合式的,一方發出信息,另一方要有回應,一來一回,有問有答,形成一個閉環。如果一方滔滔不絕,另一方沒有任何形式上的回應,那只能叫做“演講”,不形成社交。比如聽收音機、看電視,都不能叫社交,因為信息的流動是單向的。
通常所說的社交,都是指語言溝通,因為肢體互動具有太多的局限性:一是形體能表達的意思太有限,如果不經過訓練或事先的約定,能讓人明白的形體姿勢也就十幾種意思;二是對距離有要求,不能太遠,只能是視線能達到的范圍。光線好的時候能看清的就幾百米,黑暗的地方就得貼身。而語言溝通可表達的意思在幾萬種以上,有多少個詞匯的組合,就有多少種含義,它也不怕拐彎抹角,聲音能達到的地方均可。如果是用文字表達,那就可以突破時空的界限。
二、社交是人類的本能
所謂本能就是天生的能力,也包括一看就懂、一聽就會的能力。所有的動物都具有社交屬性,人是群居動物,社交更是天生的本領。從嬰幼兒出生后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饑餓、不合適,透過微笑來表示自己的滿意和舒適;稍大一點通過手勢等肢體語言來尋得親人的幫助,一歲多學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成人后的家庭生活、工作等都是在社交中進行。只要是有點智力,沒有一個人不會社交:在社交中生活,在生活中社交,社交與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沒有社交,一個人就很難生存,更別說生活自理、成家立業。如果大家都不會社交,既不能活命、也不能繁衍后代,人類很快就絕了。所以社交是人類的天賦,是人類這個物種的基本要求。隨著人的成長,社交的屬性就在自然中發展起來,無需刻意地去學習或接受培訓。我相信在看這篇文章的人,沒有一位是經過學習和培訓才會社交的!如果要摳字眼,社交還真的沒有什么可要學的,因為它是人類的天賦、本能。孩子不會社交,孩子不會用語言去社交,這是兩個根本不同的問題,就像孩子不會寫字與孩子不會用毛筆寫字是兩個根本不同的問題,解決的著重點天地之差別!所以解決孩子的社交問題,不能只看到問題的表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解決了語言滯后就解決了孩子不會語言社交。
三、社交的基本要素
兩個人之間,只要想共同解決某種問題,有著共同的語言,社交就會發起并持續,這是社交的基本要素。而孩子之間,他們只要想玩,幾秒鐘就能混在一起;社交的發起和達成是十分容易的事。而成人間的社交,往往還有幾分羞怯,要思前想后找出點由頭鋪墊一下。
社交有四大要素:社交意愿、社交語言、社交規則、社交技巧。最重要的是前二條,社交意愿和社交語言。有了這兩條,社交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社交意愿:兩個人之間有著共同的事項需要合作,就會產生社交意愿。比如孩子餓了向家長索要吃喝,你是他的父母,總不能把他餓著吧。他一有表示,你自然地就會滿足他的要求。讓他活著并健康地成長,這就是你們共同的愿望。
嬰幼兒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就需要玩,所以素不相識的孩子只要走到一起,游戲就開始了。
成人之間往往會覺得生活不夠刺激、單調無聊,各種聊天軟件就來了,遠的近的,都可通過手機聊得熱火朝天。
凡是生活中單靠一個人不能完成的事情都會產生社交意愿,解決問題的意愿越強烈,社交就越容易發起。老師經常提醒家長不要主動把孩子的要求都給被動地滿足了,就是要激發它們的社交意愿,從而發起社交。
社交語言:社交要持續、要把事情解決的更完善一些,就要有一定基礎的語言。由于形體動作局限性太大了,社交是不能持續的,也是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所以95%以上的社交都是通過語言完成的,而我們常說的社交,基本都是指的語言溝通,雖說群體的體育運動也是社交,那就是玩玩而已,只是生活中的極小部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有可無。
為什么自閉癥的孩子與正常孩子玩不起來,就因為語言的差異性,兩者的能力不在一個層面上,溝通起來太費勁,一旦能有別的選擇,它就進行不下去了。自閉的孩子,語言落后二、三年是常態,五、六歲的孩子也就是二、三歲的水平,一句話說不到三、五個字,在玩耍中就會遭到正常孩子的嫌棄,一個回合不對勁扭頭就走了!
其實對于成人也一樣,你要是外語不超過人家幼兒園的水平,碰到個老外也沒什么話說,沒有共同的語言基礎如何交流?
社交規則:就是在社交中要遵守的基本程序,這是非常簡單的事,也就兩點:有問有答、輪流說話,沒有什么神秘的。一方問話另一方要有回應,等一方把話說完另一方再說話,一般人都能照此執行。學說話本來也是這么一個過程,從小在家、學校里都是如此,養成了習慣還需學嗎?
社交技巧:就是說話要照顧到聽者的感受,使人聽著舒服、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要刺激對方,以免引起不良的后果。這個就有賴于各人的文化、修養和工作性質。從職業上來說,那是外交官、政客和高級管理者的事。一個普通孩子,在初中畢業前都談不上什么社交技巧,想學也學不會:知識面太窄了,涵養也達不到!
四、如何解決社交障礙?
所謂社交障礙就是在人際交往中存在困難、交流不順暢,既不能理解對方的意圖,也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愿,達不成社交的目的,其表象就是不合群。
在自閉癥的康復中,人們往往根據字面的理解來解決社交障礙:既然孩子不合群,那就強行地把孩子捆綁在一起,讓他們一起玩、一起生活和學習。所以在機構里,集體課、大型游戲風靡,但收效甚微,也可以說沒有什么效果可言。
孩子為什么有社交障礙,這要從社交的四個要素去分析。
首先孩子是有社交意愿的,比如用肢體語言能表達自己的需求并發起社交,比如他們也愿意湊到孩子堆里。這些都是社交意愿的表示。
問題出在第二個要素上,社交語言。自閉的孩子都語言滯后,與同齡的孩子差的太遠了,正常的孩子到五、六歲基本都能講點小故事了,而自閉的孩子,好一點的也就能蹦出三、五個字一句話。當語言不在同一個層次上,社交是不能持續的。有時一個自閉的孩子會主動去碰觸一個正常孩子,但當對方的話一出口,社交就結束了,因為自閉的孩子不會“一問一答”,不知道對方在說什么,連簡單的問話“我們一起玩吧?”都不理解或表達不了。所以沒有對應的語言,把兩類孩子強行捆綁在一起根本就不會產生互動。而更可笑的是讓自閉的孩子一起上集體課,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助,兩個孩子一天也不會產生一個回合的對話。所謂自閉孩子間的融合,那都是身后老師的融合,所有的對話都是老師間的對話,每一句都是老師引導、翻譯的。所謂孩子間的融合都是隔著老師進行的,他們只能聽得到、聽得懂自己老師的簡單問話,對方的孩子到底是誰、在不在場其實都無關緊要!所以一對多的融合,孩子越多效率就越低。自閉孩子的特點,使得他們不能共享老師。
而一旦孩子有了正常的語言,有了社交意愿,社交都會正常的展開,無需去進行所謂融合訓練。類似于成年人之間,一旦有了解決問題的共同意愿,若雙方語言對等,社交就會發起、持續并達成目標。就像一個人找工作去面試,雙方從未謀面,約好時間地點后相見交流,事情就有了結果,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社交過程。如果沒有對等的語言,這個社交別說持續,連發起都困難。與面試官見了面,人家一旦聽出你的語言表達有困難,用不了三、五分鐘就把你給拒了。社交的關鍵就是語言,沒有對等的語言就沒有社交!
社交的第三個要素就是社交規則,就是有問有答、輪流說話。這個不用訓練,與人交往就得這么說話,久而久之就習慣了。正常學說話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學會了說話,就學會了說話的規則,這是一套不可分割的體系。如果不按正常人的路數學說話,那自然就不明白這套規則!
機構讓孩子一起上集體課、做大型游戲,美其名曰是學習社交規則,這是對社交規則的誤解。家長看到孩子一起玩什么“搶凳子”、“大風吹”、“老鷹抓小雞”等群體游戲都十分地享受,而在此情此景下中他們確實與正常孩子無異,好似他們在練習并掌握社交規則。這是什么規則,這不過是游戲規則而不是社交規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換一個陌生的游戲他們依然不理解、不配合、不模仿,每個游戲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沒有兩個游戲的規則是互通的!這跟成人一樣,學會了象棋就會圍棋了?學會了撲克就會麻將了?游戲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離開了那個集體,到哪里去找那么多人去跟孩子重復那些多人游戲。而游戲里面大多都是身體運動,翻來覆去聽說的就那么幾個字,縱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上著集體課、做著大型游戲,孩子間見了面不但不會問候,可能連看都不會看上一眼。集體課、一對多和大型游戲,純屬消耗生命!
而一句話只能說出三、五個字的孩子那談的上什么社交規則,差的太遠了。如果他們的語言水平不能達到“一問一答”和“主動提問”,那就根本就不可能有“一問一答”、“輪流說話”,達不到講究規則的基本要求。這就像下棋,要是連“”一人一步”、“輪流落子”都不理解,還要談什么規則嗎?
社交技巧。社交技巧不是學齡前孩子的事,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簡而言之,自閉孩子要克服社交障礙,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語言、第三還是語言!是語言的缺憾阻礙了正常的社交,沒有相應的語言,就永遠克服不了所謂的社交障礙!而一旦有了正常的語言,社交能力自然就提高了,無需進行什么培訓!
許多孩子在機構訓出來了那么一點點語言,但為什么還是沒有社交呢?那是因為以DTT為基礎的語言教學體系不能教出社交語言,解決不了社交障礙:
1.以強化物誘導出來的語言強調的就是嚴格的模仿,就是你說一句,孩子跟著學一句,就是鸚鵡學舌,很難有主動語言輸出。
2.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了強化物依賴,沒有強化物的誘導很難有語言輸出。
3.以生活自理為目標的教學內容也就不超過五百個詞匯,能說出來的句子至多就是三、五個字,認知太狹窄了,無法使孩子達到“一問一答”和“主動提問”的水平。沒有“主動提問”,社交就無法發起;沒有“一問一答”,那社交連一個回合都不能完成,何談持續?
五、社交的語言要求
社交語言的發展可劃分為八個階段:發音、仿說吐字、主動語言、主動仿說、一問一答、主動提問、領悟對話、接話插話。這八個階段的語言能力也代表著孩子的社交能力。語言就是社交,社交就是語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1.發音:就是漢語的那23個聲母、24個韻母都能發出來了。模仿發音是人的天賦,也就是天生的能力。只要是人類的聲音,聽多了、練習的次數夠了,它一定能模仿、能發出來。比如盲人,就是聽會說話的。對于自閉的孩子,不會發音的原因一是語言神經發育不到位,二是聽的次數不夠。二者缺一:音就發不全或發不清楚,而自閉的孩子在這兩方面都存在問題。
2.仿說吐字:能跟著老師仿說了,能吐出字了。一是說明發音基本沒問題了;二是能聽得進老師的話語了;三是能跟著讀了,有模仿能力了。進入這個階段,說明孩子是能聽進去外界的聲音的,是有學習能力的,是能學會說話了。
3.主動語言:主動語言就是在不被誘惑或脅迫的情況下主動開口說話。一般是當孩子對外界的需求足夠強烈時,當學到的語言能夠表達自己的要求時,孩子就會出主動語言。典型的就是“要”、“拿”、“吃”、“喝”,遇到痛苦會喊“媽媽、爸爸”等。當孩子出現主動語言時,一是詞匯量有一定的基礎了,二是孩子已經能開始向他人求助了,有社交意愿并能啟動社交了。而如果沒有主動語言,就根本不可能主動啟動語言社交。
4.主動仿說:就是自己能主動學著說話了。比如經??措娨晱V告、聽相同的兒歌,聽的次數多了,孩子自己就試著學會了。到這一階段,孩子就有了自我學習的能力。而自閉的根源就是自學能力差,啟動了自學能力后,孩子的語言發展就快了,因為他可以從環境中學習了。有了主動仿說以后,意味著孩子是可以從自閉中走出的。
5.一問一答:就是孩子能正確地回答老師的提問。進入這個階段,說明孩子的語言脫離了被動模仿,不再鸚鵡學舌了,有理解能力了,能回答別人的問話了,其社交就可以被動進行了,那怕是短短的一、二個回合。
6.主動提問:就是能夠主動提出問題了。一是說明孩子對外的觀察能力敏銳了,視聽覺范圍拓寬了;二是有求知欲了。有了求知欲,學習的進度就會明顯加快;三是社交意識明顯增強,能用語言主動發起社交了,不懂的東西能發問了。
7.領悟對話:就是能從別人的對話中檢索到自己能理解的內容了。一方面是注意力能高度集中了,二是語言認知基礎已經比較寬泛了,能聽清不同的人在說什么了,三是聽覺范圍已經很寬了,能夠接受更多人的音頻信號了。領悟對話說明語言水平有了質的提高,前幾個階段都是在別人刻意對著自己說才能聽明白,現在是能聽清別人在說什么了!這就為寬泛的社交提供了基礎。
8.插話接話:就是在他人說話的過程中,對相關的話題能夠切入進去了。這一方面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二是能聽懂、理解別人的對話,三是能用語言應對和回應了,也就是能與別人聊天了。當能與人聊天的時候,社交障礙就消除了。其后隨著知識和認知的增強,社交的話題就會更加廣泛了,孩子就可以趨向正常了。
在這八個階段中,只有進入第五個階段“一問一答”,孩子才能被動地發起語言的社交,也就是別人問,自己答的上來,才能完成一個回合的社交;而只有進入第六個階段“主動提問”,孩子才能主動地發起社交。
要克服社交障礙,那就得進行語言訓練,用生活化的方式訓練出生活化的語言,無需去進行所謂的社交訓練,解決了語言就解決了社交。
社交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語言到了,渠就成了;沒有水,四處開溝白費力!
如想閱讀更多的技術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武漢星晴”或上公司官網“xingqingte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