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為什么走不出自閉?
大理小理
自閉的孩子有一堆的問題需要解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該在機構做?哪些可以自己來?哪些該多花時間?哪些可以少花點時間?時間就那么短短的幾年,錢財也是有限。太多的問題、太多的選擇,把孩子從自閉中解脫出來就像走迷宮,如果沒有一條正確的路徑,很可能就是人財兩空。確實,絕大部分家庭都在重蹈覆轍:不是把時間耗得差不多了,就是把錢財花光了。更重要的:信心喪失殆盡!
從理論上來說,沒有生理性病變的孩子,在路徑正確,時間強度足夠的前提下是可以走出自閉的,因為干預中所作的一切都不超過孩子的生理極限,而實際中摘帽的孩子也比比皆是。干預的目標是什么?就是締造密切的人際關系,形成新的行為習慣,提高生存能力!
有些孩子確實要困難一些,主要是以下三類:
1.在重度自閉癥中,有一些是有一些輕微病變的,但儀器又查不出來,這可以稱為輕微的智力障礙,改變起來有一些難度,因為他們確實有生理性的限制。
2.口腔神經沒發育到位導致舌頭運轉不那么靈活的,音發不全就構不成連貫的語言,這就得耐心地等,要等到它自己發育到位,著急也沒用,孩子就這么一個成長過程。一般來說,超過五歲還發音不全的,比較罕見。
3.在家里被慣壞了,孩子特別固執的,訓練中就不那么配合,不容易形成新的習慣。這個在干預的前三、五個月比較困難,孩子的進步不那么明顯。
自閉的干預并不是什么高難度的操作、更談不上高科技,市面上把自閉的干預搞得那么神乎其神,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各種花樣層出不窮,那都是商業模式的需要,其實孩子的那點事并不復雜,只是沒走對路而已!
把問題厘清了,方向把持正確了,簡單事情重復做,讓孩子形成好的習慣:關注他人、回應別人、把話說好,這一切,需要的就是足夠的耐心和時間。
將自閉那一大堆的問題予以分類,可分為四大類:核心問題、伴生問題、衍生問題、普遍問題。如何看待和處理這四大類問題,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核心問題:也就是關鍵問題,引起自閉的源頭、原因。自閉的核心問題是什么?醫學名稱叫社交障礙:既不想搭訕人、也不理睬人,其實就是不合群。到幼兒園一看,別的孩子都一起玩的熱火朝天,那幾個坐在一邊默默想著心事的,十有八九就是自閉: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孩子為什么不合群?難道與生俱來就與人結仇了?不是的,是他沒怎么感覺到別人的存在、沒體察到外界環境的變化,注意力就不集中。沒感覺到,當然就不會去搭訕人,也不會去理睬人,就只能老悶著頭想心事。
為什么把“注意力不集中”稱為自閉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也就不叫自閉了;而即使把別的都解決了,這個問題不解決還是自閉!大多的孩子培訓了三年五載,好像把這一茬給遺忘了?連個主動語言都沒有!不但是語言沒解決,“注意力不集中”依存。
孩子為什么體察不到外界的變化呢?神經發育慢了一拍:孩子的感覺是隨著神經的發育逐步靈敏的,剛生下來的前幾個月也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味覺、觸覺、嗅覺都不是那么靈敏,有人靠近了也不反應。隨著生理的成長,神經的功能增強了,對外界就開始有回應了。但有些孩子沒有跟上節奏,遲鈍了,就多多少少有些自閉了。
伴生問題:就是和核心問題一起出現的問題,它們構成自閉的特征,只要是自閉,這些問題多多少少也會有,但這些問題與核心問題又是相互獨立的:解決了核心問題不一定就解決了伴生問題;解決了伴生問題也不解決核心問題。它們一起出現、獨立存在、互不影響。
自閉的伴生問題是什么?就是各種運動。神經不敏感,意味著整個神經體系都有問題,感覺神經與運動的控制神經是同一套網絡。從各處傳到大腦的信號遲緩了,同樣大腦傳給各器官的控制信號也就不那么通暢了,這樣必然就導致整個運動控制不好。這不僅影響大家所認知的大運動和精細,只要是人體器官的運動,都有一些遲滯,特別的:越是精細的動作,遲滯的時間越長,因為神經的發育是先粗大、后精細,先表層,后里面。為什么會有:“三翻、六坐、九爬、十二走、十八說”,這是神經發育的順序,從頭往下發育,從外往里發育。
1.大運動:走路晚、跑步不穩、不會雙腳或單腳起跳;
2.精細:手指的握、拿、捏、搓等都不靈活,學不會用筷子,更不用說寫字繪畫了;
3.發音不全:說話是舌頭精細運動的結果,舌頭運動不靈活,就發音不清晰或說不好話;
4.口腔神經特別是舌頭上的神經感覺不敏感,大腦就不清楚口腔里的食物的詳情,就會出食物咀嚼不細、囫圇吞棗、葉子菜嚼不斷;由于味覺與正常孩子不一樣,對有些味道感覺怪異,挑食就是必然。
5.因為排便系統的神經不敏感,孩子感覺不到便意,大小便就不能自主,大小便的控制都普遍較晚。
6.腸胃神經遲鈍,導致腸胃蠕動慢、周期長,造成消化不好、大便干結,進而影響孩子的發育,大多自閉的孩子都會有些營養不良、個頭矮小。
當一個孩子自閉時,實際上是整個神經網絡出了問題:除了感覺不敏感以外,對運動的控制也不那么靈巧了。運動失衡是自閉的伴生問題,只要是自閉,運動能力多少都會出現一些滯后。傳遞感覺信號與運動控制信號都是同一套神經完成的,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可分割部分。
衍生問題:就是由別的問題帶出來的問題,當源頭問題解決之后,衍生問題就自行解決了。自閉的衍生問題主要有7個:
1.能力落后。由于缺乏注意力,對外界的信息攝入不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的太少、說的太少、做的太少,模仿不夠,以語言為代表的所有能力都比同齡孩子落后。
2.口腔神經發育滯后,影響語言??谇惶貏e是舌頭上的精細動作不到位,就影響發音,發音不全就形不成連貫的語言或說話不清晰。
3.控制信號遲緩,運動控制就不及時,就會顯得笨手笨腳。由于控制不好運動,手腳就不如同齡孩子靈活,有些運動項目如平衡、蹦跳等就比同齡孩子差。所以自閉的孩子不但口笨,各種運動都不太自如。
4.安全意識較差。孩子眼界窄狹,認知不足,且各種感覺的敏感性都差一些。危險來臨時,感覺就不及時,反應就慢一些,所以顯得安全意識差。
5.社交障礙。感覺不到聲光信號的變化,對他人的靠近或言語就會“置之不理”,不反應、不回應,就形成不了社交。而語言遲滯又使得社交不能持續,因為交流不僅僅是身體的碰觸,還必須有對等的語言。
6.情感淡薄。與他人特別是與父母家人交互頻率低,當然就缺乏情感。人的情感是在你來我往中建立并形成相互依賴的慣性。
7.興趣狹窄。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就會導致認知和常識缺乏。不熟悉的東西當然就沒興趣,就老玩那一、二樣東西。所以往往給人感覺到刻板、老重復同樣的事。
普遍問題:就是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問題,主要就是情緒宣泄和行為規范。自閉孩子的情緒問題有一些特殊性:一是本身能力較差,經常遭受批評和打擊,情緒反應會過激一點;二是有了不滿和怨氣也不能通過言語這個渠道正常發泄出來,就會轉化為不規范的行為;第三,由于語言滯后,聽不懂、理解不了指令,行為規范起來就困難一些。
社會上對自閉孩子的行為規范有些妖魔化,比如自虐,好動愛鬧等,其實正常成人也不乏類似的問題:女孩割腕、男人跳樓都是自虐。龐大的公檢法系統就是專為成人的情緒和行為規范問題而設置的!比如自言自語,正常的孩子也一樣,只不過重復的內容寬泛些,不覺得那么煩人而已;大人也自言自語,邊走邊唱不過是自言自語的高級形式。人為什么會自言自語?無聊,有事情替代就不自言自語了!
正常的孩子也鬧情緒,正常的孩子也闖禍。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覺得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好!這是因為成年人與孩子間本來就有差距,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期望、有要求,理所當然就有不滿意。
問題的解決
人的身上始終有兩種問題如影隨同,一是疾病、二是行為。所謂疾病就是生理性的病變,器官或細胞組織損毀有待修復,病人本人會感到不舒適,這是疾病的特征,只要是疾病,一定會讓患者自己感到不舒服。所謂行為問題就是行為人的行為與別人的預期有偏差,與大家公認的有偏差,行為人自己并不感到異樣,但周圍的人會感到不舒服。比如學生上課下位、成人隨地吐痰等都是行為問題。
要解除疾病的疼苦就得采用醫療手段或等到它自愈,但行為問題需要的是規范,因為不是每人都有自控力。你與別人在行為上有差距,那就規范你,教育你,訓練你怎么做,也就是如何隨大流。自閉是典型的少年行為問題,不理人、不與人說話、說不好話,這都是行為問題,需要別人去教授、去規范,也就是干預。如果試圖通過醫療手段包括打針、吃藥、按摩、磁療去“治療”自閉,則方向就偏了,除了心理安慰以外不會有什么效果!
其實把疾病治療與行為干預的目的理清了,就知道為什么行為問題不能靠治療了。治療疾病的目的是“健康”,干預行為的目的是“能耐”!靠治療的手法:吃藥、打針、按摩、磁療不能使得一個孩子有“能耐”!當然,家長非要認為孩子有病的例外!確診為自閉的前提是孩子查不出毛病,而人類對于本身的各種“發育遲緩”至今都是束手無策的!
典型的自閉是沒有生理性問題的,而有些人所說的自閉兼癲癇、自閉兼腦癱是不科學的,那應該叫癲癇或腦癱引起的自閉現象。本文所談的都是典型自閉,對生理性病變引起的自閉不作討論。
自閉首先要解決什么問題?當然是核心問題!
“注意力不集中”的表象是什么?我們通常稱為“不回應”:就是對外界聲響的回應不如常人那么靈敏。
人的注意力又叫做“心理指向”,就是說在常態下注意力集中在何處。人有皮膚的觸覺、鼻子的嗅覺、舌頭上的味覺、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還有一個內心。在大腦活動期,心理指向就落在這六個之中的一個。對于感覺敏感的,心理指向都在五種感覺器官上,哪個器官感受到的刺激強烈就指向哪里。感覺器官不敏感的,心理指向就都在內心。如果過分地沉迷于自己的內心,就會自閉,表象也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解決心理指向問題就是兩點:一就是提高刺激強度,二就是提高吸引力。在課堂上,如果一個學生開小差,老師所用的方法也就是這兩種:一是敲桌子、喊名字、扔粉筆頭,提高刺激強度;二就是把課講的有趣一些,比如把地理、歷史當成故事講。以上兩點實際上也就是ABA。
自閉的孩子不是完全的“不回應”,一般都是“選擇性回應”,對自己感興趣的就回應,這就為問題的解決打開了一扇門。當把這個半遮半掩的門打開以后,自閉就迎刃而解了。
自閉的“注意力不集中”與普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兩碼事,此“注意力不集中”非彼“注意力不集中”也。普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的注意力太容易分散而不能在一個事物上停留太久,容易分心,實際上是對外界太敏感而經常走神;而自閉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的注意力沉迷于自己的內心,不容易被吸引到外界所要求的事物中,是對外界的不敏感。這兩個“注意力不集中”是決然不同的?,F在普遍都把自閉的“注意力不集中”與普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搞混了,實際上是搞反了。普通孩子的注意力訓練就是讓孩子排除干擾,訓練出定力來。比如在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數字中盡快去找出一、二個特殊的數字。而自閉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訓練是要讓孩子盡快對外界的干擾也就是信息刺激做出反應,比如喚名反應,以提高孩子感知覺的靈敏度,最終達到對外界十有八九有回應。
如果注意力問題解決了,對外界的反應就靈敏了,回應率就提高了,孩子就能摘帽了。注意力問題解決了,孩子就能被動學習了。而一旦有自學能力了,語言及其它能力相關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解決就萬事大吉了?
在衍生問題中,最重要的還有一個語言問題:語言問題解決的時間遠比家長想象的要長,而語言的解決有時間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影響上幼兒園或小學;另外,語言是一切能力的基礎:只有聽懂了、理解了,才能更快、更好的習得其它的能力。第三,語言是記憶的放大器,沒有語言,就不能把具體實物抽象化,記憶就受限制,記不住多少東西。第四,沒有語言,就沒有抽象思維,簡單地說,連時間概念都沒有。第五,語言遲緩,就沒法與人交流。不交流,就無法合作。
所以,一定要把解決孩子的語言放在重要的位置,口腔神經待發育完善的例外。而實際上,語言也是自閉干預中花費時間最長的:孩子語言每落后一天就需要一個小時的“一對一”來彌補!一般的孩子都要落后一年以上!“一對多”、集體課,效率低、效果差是必然的。
伴生問題,也就是運動問題,這其實是一個自然生長的問題。孩子從出生不怎么動,到“三翻、六坐、九爬、十二走、十八說”,發生了什么?長大了:腦容量大了?肌肉發達了?這些都不是關鍵,是神經發育到位了:神經足夠強大到能支撐到手腳及各種器官的運動了。如果神經發育不到位:走路就不穩當、手部精細就不好,舌頭的感覺不到位,就發音不全說不了話。
對于孩子來說,“三翻、六坐、九爬、十二走、十八說”是一個普遍的規律,也就是大部分孩子的平均水平。有早一些的,也就必有晚的,無論早或晚,這都是一個孩子的發育過程,外界無法干預,就像我們控制不了人的身高一樣,都是神經發育的結果。有些孩子走路晚、說話遲,打針、吃藥、按摩、磁療,各種手段都用上了,其實該什么時候正常還得什么時候正常,沒有什么手段能改變孩子的神經發育。
在一堆伴生問題也就是運動問題中,能解決的是什么呢?
1.通過腹部按摩或藥物幫助消化;
2.通過定時排便解決大小便不能自主;
3.通過構音能解決個別發音,但發音也連貫不起來;
4.通過強制性的要求多咀嚼,解決食物的“細嚼慢咽”;
5.通過走平衡木、踩單車、跳繩、穿珠子等解決單項運動,但只能形成肌肉記憶,練什么、成什么,互不影響。珠子穿順溜了,該不會用筷子還是不會用;就像一個足球運動員,別說打兵乓球,連踢毽子都不會!
所有的這一切,解決的都只是表面問題,都不促進神經的生長發育,更不要期望運動能提高智商。所有的運動對人體的益處只有普遍性而不具針對性。都是通過加速血液循環來提高人的活力、促進消化吸收的,沒有一項運動能使人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更沒有一項運動能使人變得聰明。“語文不好,不能靠體育課來解決”,體育老師要是能出口成章就不會去當體育老師了!對于自閉伴生的運動問題,明智的就是等,等到神經自然發育到位。
隨著孩子的成長,神經一定會發育到位,各項運動都會正常起來,只是時間早晚問題。滯后是常態,不到位的罕見!
普遍問題。解決孩子的普遍問題依賴于家長的寬容、理解和認識。
人都有情緒發泄和行為偏差,吵架、斗毆、父子成仇、夫妻反目都是這類的問題,自古以來無法杜絕。孩子的情緒發泄和行為偏差只要不是太過分,都在情理之中。其次,有語言和沒語言的行為規范不一樣:有語言就能理解,執行起來就好多了。第三,知識越豐富人就越沉穩,孩子也一樣。第四,腦容量大了就懂事一些:人大了講利益,就有道理可講;小孩只講興趣,為了幾厘錢的糖塊都可以胡攪蠻纏。
由于自閉,孩子的各項能力都可能落后于普通孩子,所以要多鼓勵、少打擊,多表揚、少批評。要通過提振孩子的自信發揮其內在的力量來克服困難。
孩子的可塑性強,幾乎所有的行為問題都是慣出來的,他們在不同的場所、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同的表現,趨利避害是每個人的天性,孩子也一樣,都是看人打發:與隔輩老人一起一個樣,在父母面前就變了,到了機構就乖多了。
孩子的行為問題,更多的是依賴于家長自身來解決,如果一天24小時都在機構,那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
衍生問題:解決衍生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把產生衍生問題的源頭消除了,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但現實中有幾大困擾:其一,絕大部分機構并不知道如何解決“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把自閉的“注意力不集中”混同于普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孩子就難以擺脫自閉;第二,對語言能力是有時間要求的,語言能力達不到三歲的水平就上不了幼兒園,達不到六歲上學就聽不懂老師講課。第三,語言滯后又會衍生新的問題,如果語言不達標,智商就上不去,孩子基本上就是一個半傻子。
哪些問題是可以暫緩或家長自己解決的呢?
1.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依賴于認知和手腳的運動協調。孩子成長了,腦容量大了,手腳麻利了,吃飯、穿衣、上廁所都會依次學會。不用在二、三歲的時候就去學習什么生活自理,正常孩子也不怎么自理,上了大學不會泡方便面、不會剝雞蛋的大有人在,能說會道就行!
2.謀生技能。在沒有回應、語言表達不清的情況下,既不容易學會這些謀生技能,學會了也幾無用處:除了自己家的企業沒人會雇傭那些自閉的孩子,且當今的謀生技能與十年后的絕不相同。
3.情緒和行為規范問題,主要得依靠家長自己:
情緒和行為是慣出來的;
不同的語言能力對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不同的智力對應著不同的行為規范;
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要求:成人的情緒和行為與年少時不一樣,人在成長中自控能力會慢慢增強。
4.單項運動技能:不用去學騎車、滑板等,這些對擺脫自閉沒有什么幫助。
5.融合:自閉就是不融合,如果回應率達不到一半,語言能力達不到“主動提問”和“一問一答”的水平,既沒有融合的可能、也沒有融合的價值。類似的集體課、一對多、融合班都是浪費孩子的時間?;貞侍岣吡?、語言能力到位了,只要有需求,融合就是自然的。所謂的夏令營、春游、家庭聚會那只是家長的融合。在沒有基本能力上的融合也就是要“在跳傘中學會跳傘”!
哪些是不必要的?
感統,全名感覺統合。練感統的初衷是解決感覺統合失調。但在若干年前,感覺統合失調就已不是一個病名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把它從疾病名稱中刪除了,有興趣的家長可以自己去查一下資料。
感覺統合失調是怎么來的?1972年一個美國學者突發奇想,要是人的五種感覺同時都涌入大腦該怎么辦?那人不就抓狂了嗎?所以感覺必須統合好,有個先后秩序。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杞人憂天的問題:第一,人有一個注意力來調節感覺進入大腦的順序:哪種感覺刺激強烈就率先進入大腦;第二,在同一時間只允許一種感覺進入大腦,也就是一心不能二用,就像你過馬路看時機,注意力就集中在視覺上,聽覺就沒了,最后就發生風險了。
所以感覺統合失調是不存在的,現今所謂感覺統合失調的表象都是別的問題的問題,不是感覺統合獨有的,都可以用別的方法予以解釋和解決,而自閉、語言遲緩等與感覺統合沒有絲毫的聯系!
口肌。也就是口部肌肉訓練,其出發點是聲音發不出是源于口腔結構或腮幫子的肌肉力量不夠。但實際上聲音的大小來源于腹部的收縮力量,音調的高低決定于聲帶的厚薄,能不能發好音說好話主要在于舌頭的精細動作。說話就是往外呼出廢氣,通過舌頭等器官的調動形成一個個不同的氣道,發出各種不同頻率的聲音。腮幫子的作用就是保證這個氣道不漏氣,就是受傷縫合了,也不怎么影響人的說話功能!
人的口腔只有自己拳頭般的大小,漢語的47個音只是人能發出的幾萬個音當中的極小一部分,在拳頭般大小的空間里要做出幾萬個動作就要求舌頭特別敏感、動作特別精細,要不然就發音不全或說話不清。
舌頭上的神經發育到位的標志就是能把排骨吃干凈了、吃魚會吐刺了。流口水、囫圇吞棗、菜葉子嚼不斷、吃魚分不開肉和刺都是神經發育不到位的表現,此時發不準音、講不好話是必然的!靠揉腮幫子,棉簽棒來磨舌頭改變不了什么,用棍棍棒棒撬出來的音還要第二次矯正!
美術音樂。這都是技能項目,它們不但需要重復學習才能掌握,且還需要本能發育到位。美術需要手部的精細動作靈巧、音樂需要耳朵的聽覺特別敏感,要不然連節奏都分不清。這兩方面都是自閉孩子的弱項。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解決的差不多了、語言理解能力增強了,學習一點美術音樂等技能,也就是為了多一條與人交流的渠道,創造一個融合的平臺而已。否則,它的作用也就是向人宣誓“我在學”,僅此而已!
外語。外語是嫁接在母語的基礎之上的,是另外一套發音系統。漢語理解不了的,外語一定也理解不了。就像漢語的“筆記本”,如果孩子不理解“筆記本”是什么,死記硬背英文的“notbook”是中文的“筆記本”又有何用?在漢語沒學好的情況下學外語,不但擠占時間,對母語的學習沒有任何形式上的幫助。學外語是為了走出國門,自閉的孩子首要的是要解決走出家門的問題!
運動。有些家長認為感統是有益的,把它分解開來確實有有用的部分。把感統分解成花式運動,那么運動對孩子是有益的、花式是冗余的。因為任何運動對人體所起的作用就是加速血液循環、提高心跳速率,從而促進新陳代謝、加強消化吸收。所以只要運動量達到一定程度,跑步、爬樓梯、跳繩、玩滑梯、踢球、拍球、甩手、踢腿等對人體并沒有什么不同!
要擺脫自閉,到底要做什么?
消除核心問題,使得孩子的回應接近正常水平;
訓練語言能力,讓孩子融入環境、提高生存能力。
回應好了,就不自閉了;語言上來了,各種能力就自然跟上了,慢慢就趕上別的孩子了。
也就是一句話二行字:
一心一意練回應,
踏踏實實學語言!
而最好的干預就是把語言學習和回應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運動、營養、睡眠、情緒處理和行為規范這都是普遍問題,也不是什么難題,養誰都會遇到這些問題。
作為一個自閉孩子的家長,需要機構幫助的也就是兩點:
提高孩子的回應率,解決自閉的核心問題。
訓練孩子講好話,解決孩子的基礎能力問題。
路子對了,力度夠了,孩子就走出來了!